第152章 世道不公!湯昊再殺人!(1 / 2)

臨出門之前,

小囡囡還特意在身上抹了很多泥巴。

這樣看起來,她就跟路邊的小乞丐沒有什麼區彆,穿著破爛衣裳,身上還臟兮兮的。

湯昊見狀識趣地沒有多問,因為他知道這是因為什麼。

不管是不是有那什麼鹽場貴公子,小囡囡若是被人給盯上了,那劉大山夫婦肯定是護不住她的。

在這鹽場裡麵,劉大山這些灶戶,與奴隸沒有什麼區彆。

他們的命,不是命。

他們的死活,也沒人會在意。

在小丫頭的帶領下,湯昊跟著她走向海邊煮鹽的地方。

還沒走到海邊,一股股海風就席卷著海腥味撲麵而來,這裡麵還夾雜著某些刺鼻的味道,讓湯昊下意識地皺起了眉頭。

轉過一座座小山頭,終於來到了海邊,視野也頓時變得開闊了起來。

畢竟失敗的先例就擺在那裡,誰吃飽了撐的才會為這些灶戶考慮,平白搭上自己的仕途。

從那以後,也就沒人提什麼“廢鍋灶、建鹽田,改蒸煮為日曬”了。

這個灶台是他們家的,此刻也隻有一個婦人在辛勤忙碌著。

婦人與劉大山模樣差不多,都是又黑又瘦,而且因為身高的緣故,看起來更像是一根竹竿。

對於這些孩子而言,他們不用讀書,也不用學習其他的技藝,因為他們沒有這個資格。

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也不敢停下手中的動作,依舊頑強地做著這份生計。

有人從海邊灘塗的鹵水池當中將鹵水挑上來;有人則因為柴火不夠在旁邊劈柴,自家孩子就負責燒火;還有些已經煮好的灶台這裡,灶戶喜滋滋的將那黃不拉幾、一團一團的鹽從鍋裡麵鏟下來用罐子裝好,這是他們用來繳稅應付官差的生計……

婦人略顯羞赧地開口道:“這鍋鹽快要煮好了,到時候可以休息一下,接著煮第二鍋。”

所以,隻有煮鹽,睜開眼睛就來煮鹽,閉上眼睛想的也是煮鹽,這一輩子下一輩子世世代代都要在這煉獄裡麵煮鹽!

而且湯日天身形異常魁梧,一看就是個乾活的好手,這種男人在村鎮裡麵可是吃香得很。

這就是朱重八同誌的目的,他也確實是做到了。

所以這些孩子,從小就要在這煮鹽灶台旁邊待著,用眼睛看,用手腳去做!

湯昊敏銳地觀察到,這些孩子大多皮膚蠟黃、麵色黝黑,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不是因為吃不飽,就是因為長期在這濃煙浸染下患上了一係列的疾病。

事實上,煮了一輩子鹽,煙熏火燎了一輩子,他們的身體早就被摧殘得不成人樣了,如那劉大山一樣,估摸著也就三十來歲,卻跟五十多歲的人沒什麼區彆了,而且看起來命不久矣。

利用一條條嚴苛法令,將這些成千上萬的灶戶死死地禁錮在鹽場裡麵,天天煮鹽時刻不停地煮鹽,以此滿足大明王朝對於食鹽利潤的需求!

這個世道,真是他媽的惡心啊!

小囡囡拉著湯昊走了過去,來到一座灶台前麵。

說著,湯昊上前拿起木棒,開始攪拌了起來。

“他兄弟,那就麻煩你了。”

偏偏婦人還要一個人劈柴,一個人燒火,又得時不時地攪拌鍋裡麵的鹵水,早已經是累得大汗淋漓,可是她又不敢停歇,隻能辛苦地咬牙撐著。

“娘親!囡囡來看你了!”

要是不煮鹽,就應付不了官差索取的鹽稅,官差就會直接抓人殺人,他們就會家破人亡。

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得做啊!

從生下來,一眼就看到了自己悲慘的一生,這個世道何其不公也?

至於大人們,那要忙的事情可就更多了。

湯昊聞言點了點頭,隻見這鍋裡的水分已經乾得快要差不多了,鍋的四周也都已經結出了白中帶微黃的結晶,這就是煮鹽煮出來的成品。

囡囡嘟起了小嘴,爭辯道:“不是囡囡要來的,是爹讓囡囡帶大哥哥過來轉轉,以後他幫我們家煮鹽!”

隻是這些灶戶村民,全都跟那劉大山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又黑又瘦不成人形,而且大部分都因為滾滾黑煙而不斷咳嗽。

煮鹽煮鹽,就是“煮海為鹽”,早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古人便開始製鹽,夙沙氏首創海水製鹽,號稱“鹽宗”。

婦人見狀好幾次張了張口想要說些什麼,可是一想到自己家裡眼下的艱難處境,要是真能多出這麼一個青壯勞力,說不定還真能熬過去。

生而為灶戶,那一輩子都是灶戶,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是灶戶,沒有辦法變更,除非他們一家人死絕了,才能解除這份煉獄般的痛苦。

當她觀察到沒人注意囡囡後,這才佯裝發怒嚇唬道:“你這孩子來這兒做什麼?小心壞人把你給擄走!”

湯昊見狀和煦地笑了笑,低聲道:“嫂嫂,我是大哥的表弟,湯日天,逃荒過來的,以後家裡煮鹽和徭役這些,全都交給我來做吧!”

反正吃苦受罪的是這些鹽場灶戶,跟他們這些朝堂公卿有什麼關係?

這海邊鹽場的濃煙,可是飄不到京師之地,也飄不到大明朝堂啊!

僅僅隻有一口大鍋和一個灶台,以及無數堆滿的柴火。

從夙沙氏煮製海鹽開始,一直到隋唐時期,海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通過煮、煎來製取,“煮海為鹽”即“煎製海鹽”。

一直到了大明王朝,這曬鹽技術也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永樂初年朝廷曾開始嘗試廢鍋灶、建鹽田,改蒸煮為日曬,然後結果就是食鹽生產量大大降低,太多人的利益因此受損,所以最後不得不又恢複以煮鹽為主。

聽到這話,婦人這才看向了湯昊,眼神裡麵滿是戒備。

湯昊拉著小囡囡的手,仔細觀察著眼前灶戶煮鹽。

或許是為了搭建方便,所以這一排排的灶台作坊,都是搭建在背靠海邊的小山腳下

沿著小山腳下,一排排上百個煮鹽的灶台正在吞吐著濃煙。

宋元時期出現了“曬曝成鹽”的曬鹽方法,但因技術不夠成熟,煎鹽仍多於曬鹽,而且這也是為了滿足朝廷對於鹽業利潤的需求。

聽見自家女兒的聲音,婦人頓時大驚失色,一把將孩子抱在了懷裡,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說白了,國朝利益最重要,貿然間改動這些製鹽方式,萬一再像永樂朝那次一樣,導致鹽產量大跌,朝廷收入也跟著大跌,那這個責任誰來承擔,這個窟窿誰來填補?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

具體流程是通過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用水衝淋溶解鹽分,形成鹵水,然後將鹵水置於敞口容器內充分晾曬,燃薪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被稱為“淋鹵煎鹽”。

整個村鎮裡麵的灶戶,無論老中少都在忙碌不停,哪怕隻有七八來歲的孩子都要抱著柴火在旁邊看著,在旁邊學著。

入目隻見,海邊灘塗上麵,搭建好了一個個茅草屋,這就是灶戶在海邊煮鹽的工作場所。

“嫂嫂,這煮一鍋鹽,得多長時間。”

婦人用布條把小囡囡綁在自己腳上,然後這才放心地在旁邊劈柴。

“至少都要三個時辰。”

“為了交上稅,我們一天得煮兩鍋。”

一個時辰,兩個小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