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府重建?”
遼陽城!
遼東都司治所!
洪武年間,朝廷在定遼都衛基礎上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設在遼陽城。
自此遼陽成為遼東軍事、政治中心,獨立擔負軍事、行政職責。
遼東都司開也始成為大明在東北邊疆實施管轄和軍事防禦的基礎與前沿。
其後朝廷又在遼東舊址基礎上,修築包括遼陽在內共十三座衛城,新修堡城至少二十七座。
這些城鎮自山海關向東,經廣寧、海州、遼陽三城後,分彆轉向東北的開原、鐵嶺和東南的鴨綠江北岸,加上遼南沿海的金、複、蓋三城,形成了對遼東全域的合圍。
鎮城之下,則是衛城、所城、堡城由上至下,各司其職,各大小城鎮往往設置在軍事防禦的要害之處,屯兵千餘人,數倍於表麵的屯兵數量可以在軍情緊急時提供更有力的支援,同時保持了較強的靈活性。
發展到了永樂年間,朝廷在遼東形成了開原鎮城、遼陽鎮城和廣寧鎮城的軍事格局,衛所囊括遼東全域。
此時遼東鎮城官署。
遼東總兵官韓輔看向了身旁的副總兵毛倫,神情很是驚駭。
畢竟五府重建這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足以改變大明王朝現在的政治格局。
韓輔就是定遼中衛本地人,成年後承襲了其父東勝右衛指揮使一職,後調守遼東,選管寧遠衛事。
遼東之地原本就不太平。
因為永樂皇帝一生英明神武,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那就是廢置大寧都司。
當年靖難之役中,朵顏三衛成了燕王朱棣的雇傭軍,為他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在燕王朱棣奪得江山之後,鑒於自身就是藩王造反奪得天下,於是將一眾塞王全部內遷,這其中就包括了封地在大寧的寧王,以致於大寧重鎮變成了一塊空地,永樂皇帝也不願耗費錢糧再恢複大寧,索性將此地賞賜給了朵顏三衛作為駐牧地以酬其功!
而大寧衛之所如此重要,在於他可以同時遏製住北邊蒙古和遼東的女真,還可以作為長城的緩衝帶,不至於把戰火燒到關內,這絕對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顧炎武曾經在《天下郡國利病書》(這本書對明朝兵要地理、險要、衛所等記載非常詳細,是關於明史重要的參考)中就曾經這樣評價大寧衛對於明朝東北邊防的意義“大寧居遵化之北一百餘裡,沿山海關就能到到宣府的獨石口,一牆之外皆其地,獨石口、山海關、大寧離京師都是七百裡。國初年建穀、寧、遼三………,以屏藩東北,其為計深矣”可見大寧之地的重要性。
而後朱棣靖難成功後,卻於永樂元年把大寧衛內遷到了保定府,它所管轄的所有衛所一並內遷或者撤銷,自此從洪武到永樂經營了十二載的大寧都司被放棄,後被遊牧民族占領,成了異族鐵騎肆意馳騁的樂園。
但朱棣將大寧衛後撤,卻給明朝集體紮上了一顆釘子,因為這樣不啻乎讓明朝的北防線正麵暴露在敵人麵前,外寇可隨時長驅直下騷擾北邊,事實證明,大寧一旦丟失,大明第一道北疆防線,就變成了九邊衛所,大明的防禦力量被迫撤退到了長城以南,因此徹底喪失出塞主動權,而九邊長城也自此淪為草原蠻夷兵鋒直指之地,九邊烽火迭起,蠻夷屢屢南下劫掠襲擾,大明邊防遭受到了更大的壓力,以致於光是九邊軍費開支這一項,每年都是一個恐怖的天文數字!
正因如此才有後來的正統己巳、嘉靖庚午等,諸敵犯內,不單大明中期時受到蒙古部落的騷擾與此有關,尤為慘痛的是在明末建州女真崛起,甚至到明朝滅亡,這一帶一直很是虛弱。
自從土木堡一戰,瓦剌留學生將大明精銳徹底葬送之後,大明王朝也就此由盛轉衰,再無出塞肅清漠北之力,也瓦剌韃靼也趁勢崛起,終年南下劫掠襲擾、寇邊擾境。
大明朝廷為了抵禦北虜之患,不得不大力投入錢糧,側重於北疆戍邊,以致於整個大明所有財政支出中一朝軍費占比長期超過了一半,軍費支出占比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七成甚至八成之多!
這是什麼概念?
一國賦稅財政,大部分全都用於邊防建設,僅剩下一小半拿去發展民生,大明百姓日子過得不苦才是怪事!
永樂皇帝廢置大寧都司,九邊長城防線受難,大明將會永遠失去這塊戰略要地,並且還埋下了滔天禍患!
這其中首當其衝者就是遼東!
因為大寧都司不但是大明抵禦蒙古南下的第一道防線,更是抵禦蒙古蠻夷東進遼東的北部屏障!
永樂朝廷將大寧之地舍棄,蒙古蠻夷就可以隨時入侵遼西走廊,遼東地區作為大明的“九邊之首”,其對大明北方安全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以廣寧城為核心的遼西走廊,背山麵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從秦漢到大明曆來為兵家征戰必經之地!
永樂廢置大寧都司!
大寧淪為草原蠻夷的樂園!
蠻夷南下劫掠不得,因為明軍加強了九邊防線!
那草原蠻夷會怎麼做?
向東南方向殺入遼東!
遼東局勢本就複雜,境內還有大量蒙古、女真蠻夷!
因此永樂朝廷將大寧拱手送給草原蠻夷後,遼東就失去了這道北部屏障,遼西走廊將自此直麵外邦蠻夷的威脅,可謂是苦不堪言。
大明朝統治由盛轉衰的開始,就是自英宗繼位以後,朝臣結黨營私,宦官專權,殘害忠良,致使邊關廢弛,同時,北方蒙古、女真族實力日漸強大,正統十四年也先的瓦剌軍隊大敗英宗親征的明軍,並使英宗皇帝“北狩”,釀成了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後,外邦異族全都看到了大明王朝的疲軟虛弱,更是對大明再無任何敬畏恭順之心。
時常劫掠襲擾不停,遼東戰火因此從未停熄。
韓輔這個遼東總兵官,算是大明中期少見的名將了,他戰於沙場幾十年,屢戰屢勝,尤其善於以少勝多,除精通諸家兵書、善於用兵外,韓輔還由於每次戰鬥之前,必召集諸將仔細研究作戰方案,即使是普通士兵有獻計者,亦傾心聽取,謀定而戰,故戰無不勝。
遼東在他的治理之下,麵對日益跋扈張狂的外邦蠻夷,也算是暫時穩住了局麵。
而毛倫是京衛出身,他這個副總兵自然是皇帝陛下的人,之所以前來輔佐韓輔,也是朝廷的慣例。
所以韓輔對毛倫還是很敬重的,一般有什麼事情都是二人商量著來,相處很是融洽。
毛倫此刻倒是絲毫不慌,因為他已經得到了內部消息。
“將軍無需憂慮。”
“這是中山侯力壓朝堂公卿的結果。”
提及中山侯湯昊,毛倫眼中也滿是狂熱。
“五府重建,對我們邊軍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至少以後上報軍功、索要錢糧輜重的時候,朝廷裡麵有人幫我們說話,護著我們,不至於向以前那樣還要受到文臣縉紳的刁難!”
韓輔聽到這話,也是笑嗬嗬地點了點頭。
他坐鎮遼東至今將近二十年之久,總兵官做了也快十年,這其中的辛酸苦楚真是沒辦法說。
既要麵對遼東紛亂的局勢,又要應對來自朝廷的刁難,天知道這些年他是怎麼過來的!
那些該死的文臣縉紳,巴不得削廢了他們這些九邊將士,想方設法地克扣軍餉糧草,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九邊將士虛報軍功冒領俸祿!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九邊兒郎駐守國門,抵禦那些該死的蒙古人、女真人,你們這些該死的縉紳公卿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尋花問柳、恣意享樂?
奈何先前朝政大權儘在文臣縉紳手中,好不容易出了一位還算英明的成化皇帝,又沒能多活一段時間,繼位的這個大明中興之主,更是做得一手好事,直接變納糧開中為納銀開中,等同於是狠狠給了九邊軍民心口一刀!
因為他弘治皇帝做的好事,這些年來九邊軍民餓死凍死之人不計其數,死在蠻夷鐵騎之下者更是數不勝數!
偏偏他們還要忍受著文臣縉紳的刁難和責罵,該得的賞賜更是被一再削減!
怨氣,不滿,憤怒……早就充斥在九邊軍鎮之間,將士嘩變更是時常發生!
韓輔本人都快對這朝廷失去希望了,他想不到這樣的朝廷還能延續多久,就算現在不亡,遲早也是會亡的。
直到現在,大明中山侯橫空出世,不但將日益衰亡的京軍團營訓練成了精銳戰兵,而且還率軍出海直接滅了倭國,現在更是力壓朝堂重建五府,讓天下將士都看到了晉升的希望!
中山侯湯昊,當真是武勳的希望啊!
“除了重建五府,湯侯還針對九邊軍鎮的邊軍將士提出了一些賞賜措施,想來用不了多久朝廷的公文就會下達了!”
毛倫歎了口氣,讚歎道:“若非中山侯出手,逼得朝廷重新恢複祖製,改納銀開中為納糧開中,那些商人又重新回來屯田了,軍民日子也總算是好過一些了,隻怕遼東局勢早就崩壞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