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那是一座什麼?(1 / 2)

東勝城。

距離王瓊建城已經過去了半月時間,中山侯湯昊親自設計的鋼鐵之城,逐漸體現出它無與倫比的先進性,那不符合人之常理的先進性!

在原有榆林城的地基之上,工匠們隻需推平上麵的建築,再鋪設水泥空心磚,以堅固地基,便開始了鋼鐵城牆的搭建工作。

水泥不必多言,而空心磚好處也有很多,一來可以節省材料,二來可以加快成磚的速度,三是強度高、保溫、隔音降噪性能好。

除了這兩樣東西外,就是從北直隸薊州境內、那座大明第一冶鐵廠源源不斷運送過來的上等好鋼!

大明境內各大鐵廠全都按照萊蕪鐵廠的模式進行了改革,冶鐵量大幅度提高不說,生產出來的好鋼也是讓人迷醉。

而東勝城的設計圖紙,則是由中山侯湯昊親自提供。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先前的邊牆城堡都太脆弱了。

蒙元乃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時常因爭奪水草肥美的牧場而大打出手,養成了好戰暴虐的秉性,以劫掠為生並且視為勇士榮耀。

但也正因如此,中原曆朝曆代都始終未曾征服過草原,始終未曾徹底剿滅過北方草原之上的蠻夷。

打贏了吧,人家騎馬便跑,往茫茫草原裡麵一紮,根本就找不到追不到,或者不久之後又是其他部落前來占領這片草原,那怎麼辦?接著打。

但是中原子民以農耕為主,草原牧場除豢養牛馬外,又種不出糧食,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彆無他用!

打輸了吧,對於華夏子民而言便是一場滔天大難,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慘劇!

衣冠變為犬羊,江山淪於戎狄!

簡而言之,這些草原民族強大了就大舉進犯,衰弱了就遠遁千裡。

哪怕殺了他們的部落青壯,經過幾十年又發展起來了,如同現在達延汗率領的韃靼部落一般,具有著頑強且令人心驚的可怕生命力!

當年永樂皇帝五次禦駕親征,號稱“六飛五渡”,打了韃靼瓦剌趁勢崛起,又率大軍去打瓦剌,瓦剌遭受重創,韃靼又再次崛起,永樂皇帝又出兵打韃靼,結果朱棣打了一輩子,仍舊沒能永肅草原。

第一次是永樂八年,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第二次是永樂十二年,明軍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擊敗據險而守的瓦剌首領馬哈木,追至土剌河,馬哈木逃遁。瓦剌戰敗,明成祖詔告天下。

第三次是永樂二十年,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台所部,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於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台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

第四次是永樂二十一年,成祖再次親征阿魯台。聽聞阿魯台為瓦剌所敗,大軍駐師不進。

第五次是永樂二十二年,韃靼部進犯邊關,朱棣組織進行第五次北伐。

而大明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財政拮據民生凋敝,百姓苦戰事久矣。

然而永樂之後,仁宣不務遠略,瓦剌強勢崛起,直至爆發了“土木之禍”。

說到底,草原蠻夷是剿不儘的。

而且這些草原部落還輪番地休養生息,輪番地南下侵略,令中原政權頭疼無比。

北境之外患一直都是中原政權一個棘手無比的難題!

除非,可以壓縮草原蠻夷的生存空間。

王瓊也有些瞠目結舌地看著眼前這一幕。

十數萬工匠民夫輪流替換的瘋狂鑄城,密密麻麻的爐火更是徹夜未熄,這些樸實可愛的匠人們用他們手中的鐵錘一錘一錘地鑄造出了一個奇跡!

“靖虜伯,這是不是太過……奢侈了?”

王瓊看向安國,忍不住追問道。

就為了一個河套,朝廷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也要將東勝城打造成一座鋼鐵之城,這對於文臣出身的王瓊而言,實在是難以理解。

安國卻是神情嚴肅地搖了搖頭。

“一點都不浪費。”

“這座鋼鐵之城將會成為我軍一個堅實的堡壘,是我軍不斷前行進軍草原深處的底氣!”

“隻要我軍在河套站住了陣腳,然後按照計劃修築一個個水泥棱堡,有條不紊地步步推進,這些水泥棱堡都會在抵禦外敵方麵發揮著難以忽視的作用!”

“一座鋼鐵之城,再搭配上密密麻麻的水泥棱堡,就是在不停地壓縮這些蠻夷在河套平原的生存空間,直至將他們給徹底趕出河套!”

“王大人覺得,是九邊軍費多一些,還是修築這些鋼鐵城池水泥棱堡的費用多些?”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

湯昊和安國現在做的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河套平原隻要被草原蠻夷占據,那他們就可以此為跳板,肆意劫掠大明九邊軍鎮,而大明王朝需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每年都要支付高昂的九邊軍費,以確保九邊軍民守住國門!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軍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正在逐年增加!

國力總有耗儘的時候,到了大明中後期,朝廷財政收入的把整整八成都用於軍費開支,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數字!

偌大一個王朝,又不是隻有戍邊這一項緊要的事情。

民生怎麼發展?

災民怎麼安置?

沒有錢糧這一切都是空談,朝廷都無能為力。

最後結果,自然就是流民激增、聚眾作亂、揭竿而起……王朝崩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