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族開始暫時退出這場戰爭,這場戰爭也變得愈發撲朔迷離。
人族的選擇,雖然未必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可他們總歸是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按照道理來說,人族眼下的選擇看似對人族最有利。
可利益這種東西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
短期來看,人皇的選擇得到的利益最大。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
因為人族的這個作壁上觀的動作,不僅僅得罪了魔族,同時也得罪了泛三族聯盟。
雖然說勢力與勢力之間隻有利益才是最為永恒潤滑劑。
可生靈畢竟是感性的存在。
既然感性,就很難真正完全擺脫情緒。
至少在泛三族聯盟的眾多修士的眼中,雖然這場戰爭本身是為了重新出世而戰。
可有另外一點無論是誰都無法否定,那就是泛三族聯盟的動作直接支援了在戰爭之中陷入頹勢的人族。
正是因為泛三族聯盟的出手,人族才有現在作壁上觀的機會。
不然早就在魔族的攻擊之下,退出洪荒曆史舞台了。
如果人族選擇繼續同魔族戰鬥,那人族和泛三族聯盟之間就有一定的香火情。
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雙方甚至可以利用這點香火情合作共贏。
這樣做更加符合人族長遠的利益。
可惜的是,這樣做是符合人族的利益,可是並不符合六位聖人的利益。
所以,隻要六位聖人之中有人逼迫人皇做出決定,以現在人族的狀態,以及現在的時間點,人皇是無法拒絕的。
隻要拒絕,人族恐怕就未必有未來的。
至於說選擇作壁上觀,人族至少還有六位聖人的支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族的未來。
畢竟六位聖人在人族之中投入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
如果人族真的衰敗,那六位聖人的沉沒成本就太高了。
多年的經營或許將一朝斷送。
這樣的結果,六位聖人肯定無法接受。
至於說人族和泛三族聯盟建立起深厚的交情,擁有足夠的默契。
這對於六位聖人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因為人族一旦和泛三族聯盟的關係穩固了,那人族對於六位聖人的需求也就不再那麼高了。
畢竟以眼下的洪荒世界來說,人族和泛三族聯盟站在一起,那還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們?
而反過來,人族和泛三族聯盟交惡,那人族能夠依仗的,也就剩下六位聖人了。
這樣一來,人族就將緊緊的跟在六位聖人身後。
六位聖人也就能夠確保他們在人族之中的利益,更加放心的在人族之中投入更多的資源。
關於這點,當代人皇當然也清楚。
身為一位人皇,什麼謀略沒有見識過。
可是他依然做了這個決定,也算是給六位聖人叫了份投名狀。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弱者的無奈之舉。
至於說泛三族聯盟對於人族的威脅,隻能在以後考慮了。
反正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
到了那時,當代人皇肯定是退位了。
至於說下一任人皇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辦?
不是還有六位聖人嗎?
所以,人皇做出了他認為最正確的選擇,而不是利益最大的選擇。
無論人皇的內心波動是如何,六位聖人和羅睺在這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對於玄源和青鸞來說都不是什麼要緊的事情。
在一瞬間之中,玄源和青鸞就已經猜測到了事情可能的經曆。
不過他們還是把目光投向到了洪荒世界之中還在戰鬥的泛三族聯盟和魔族。
在魔族抽調修士加入戰場之後,泛三族聯盟的背後同樣有出現了一批修士。
顯然,這是泛三族聯盟之前保留的一部分勢力。
至於說這部分修士出現之後,泛三族聯盟還有沒有保留。
答桉肯定是有的,至於說保留了多少力量,這同樣不會暴露在洪荒世界之中。
在泛三族聯盟的新的支援到達之後,泛三族聯盟立刻就從劣勢回到了優勢之中。
並且這種優勢十分明顯。
如果羅睺沒有更多的手段的話,那勝負馬上就要定了。
在這種時候,玄源還真有些期待羅睺的動作。
畢竟已經進行到眼下這個地步了。
如果天地大劫真的就此結束,那未免有些虎頭蛇尾。
缺少真正的頂尖的戰鬥。
而羅睺的選擇也沒有出乎玄源和青鸞的力量。
因為他早在最初之時就已經暗示了接下來有可能的戰鬥。
隻聽見一聲大喊:“玄源,可敢到混沌一戰!”
這一聲怒喝響徹洪荒。
整個洪荒世界之中的生靈,哪怕是處於戰爭之中的,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很顯然,羅睺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向玄源下戰書。
這也是在避免玄源的避戰和青鸞的參戰。
不得不說,羅睺的辦法很簡單直接,可是又十分有效。
在羅睺這樣公開的邀戰之後,玄源很難拒絕。
在洪荒世界的見證之下,玄源身為天帝當然無法退縮。
如果避戰的話,哪怕理由在正確,也無法避免洪荒世界眾生的猜想。
甚至於,玄源還需要和羅睺做到公平一戰。
如果是和玄源和青鸞之力共同應戰羅睺,那玄源和青鸞不僅無法提升他們的聲望,反而是在為羅睺做嫁衣裳。
至於說混元層次的交手沒有外人知曉?
這注定不可能實現。
不僅僅是羅睺,哪怕是六位聖人,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估計在青鸞聯手的第一時間,玄源和青鸞聯手的消息就會傳遍洪荒。
所以,在羅睺的注視下,在洪荒世界眾多生靈的關注下,玄源當然是選擇正麵應戰。
在應戰之前,玄源看了青鸞一眼,就選擇了應戰。
這一個眼神之中,包含著玄源對於青鸞的信任。
他相信,哪怕他離開天庭和羅睺開戰,青鸞也能夠把控住洪荒世界的局麵。
為此,他直接對羅睺說道:“你要戰,那便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