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華國的周邊非常不安寧,在南麵,吃了大虧的越南不斷挑釁華國,試圖用這種方式從蘇俄那裡獲得大量援助,以儘快恢複元氣。
在西部,強大的蘇俄軍隊占領了整個墳場,兵鋒離印度洋隻有一步之遙,而在北方,百萬蘇軍壓在萬裡邊界線上,離京師隻有幾百公裡。
蘇俄的坦克軍團一周之內就可以到達京師,而新式的圖22轟炸機甚至可以頃刻間突襲京師,丟下炸彈,華國此時根本沒有可以應對的武器。
這樣殘酷的邊防形勢,孫祖傑卻說不會與大國之間直接衝突,所以他這段話一出,很多人覺得他對於國際形勢的判斷是不是過於樂觀了
當然這個問題並不是會議的主題,因為孫祖傑這段話也闡述了他的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軍用發動機的研發不能隻靠國家撥錢,民用領域也必須開發用途,要能賣出去,要不然很難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所以圍繞著他這個觀點,會議開始爭論起來,因為這個後世司空見慣的觀點,此時卻相當新穎。
習慣了國家指令的研發機構,根本不了解市場經濟下的研發模式。但是這一次參與斯貝發動機引進的華國談判人員與羅羅公司的接觸中,卻有不少體會。
羅羅公司整合不列第亞航空發動機研發之前,不列第亞的工廠都是各自獨立的企業,各工廠仍然各自生產某種型號的發動機,從各種零件的製造到發動機的裝配試車都是五臟俱全的,與華國當前的模式完全一致。
到七十年代初,羅羅公司對各工廠進行了合理化改組,各工廠的生產不再重複,實現了專業化分工。後來逐步合並形成了不列第亞唯一的一家航空發動機製造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
一位姓華的中航技談判人員舉了一些與羅羅公司交流的例子說明了羅羅公司產品發展的思路。羅羅公司的出發點是千方百計地為了使自己的產品能滿足各方麵用戶的需求而去發展各種改型,不論是軍用、民用以至陸用,不論推力大小,一切以用戶的要求為前提。
光光斯貝係列發動機總共就生產銷售了四五千台,既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為技術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反觀國內各廠所往往隻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開發新產品,而對什麼樣的產品是用戶需要的、是有可能在市場上銷售出去的這方麵考慮較少。
最後華總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強調發展技術,而外商更重視的是經濟利益,是發動機或飛機能銷售出去。
事實上外商並非不重視技術發展,隻是他們的認識是隻有產品有銷路,才能不斷地投入生產,不斷地被使用,不斷地得到改進。市場需求是技術發展的推動力和資金來源。
我們的體製則有很大的不同,隻要某個新機項目能立項,就能從政府取得資金,往往同該項目能否進入市場沒有直接的聯係。
這也許就是我們航空工業這些年來發展步履維艱的原因之一吧。孫祖傑同誌的觀點雖然新穎,但是我覺得他與羅羅公司的想法比較接近,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孫祖傑聽完,心裡頓時產生了一種認同感,身處這個時代,他常常有一種孤獨感,對於很多東西的看法,他總是與周邊的人甚至身邊的妻子都格格不入。
雖然孫祖傑小心翼翼的收斂鋒芒,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但是他還是明顯感覺到很多人看待他的眼神就如同異類一般。
他往往鼓足勇氣告訴自己,不是我是異類,而是我領先了時代半步,絕對不能是一步,那會被火燒死的。
所以孫祖傑聽完了華總的意見之後,再一次發言,他舉了一些歐派研發中遇到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過去華國在單晶矽領域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