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內的電器企業,孫祖傑更多的是引導,但是他知道鞭子也是少不得的。對於搞研發,大家都知道,可為什麼沒什麼人敢做?
最大的問題是太浮躁了,既然能買到技術,我為什麼要做研發?而且研發多累呀,能不能出成果都不知道,要是失敗了也沒辦法交代。
但是現在能夠讓華國電器企業引進的東西都差不多了,再進一步人家不賣了,關鍵的東西還全部被捏著,也就賺點辛苦的加工費。
要是大家都這樣,那就也咬咬牙挺過去,反正大家都差不多,比拚的就是管理和銷售,問題是還多了一個拚命搞研發的華投。八十年代的差距還不明顯,那個時代整體上是賣方市場,到了九十年代,逐漸完善產業鏈的華投係越來越凶悍。
拚管理,第一個引入倭國管理體係的華投隻好不差;拚銷售,華投第一個上電視做廣告,背景資金又雄厚,又特彆重視售後,是最早提出七天無理由退貨,以及保修一年兩年的企業。
所以華投的三個電器企業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同時佔據了華國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熱水器這些價值較高的家用電器銷售第一的位置,在各大電器商城都擺在較為中心的位置,與進口電器的差距並不大。
華投還不斷推陳出新,甚至搞出了VcD這樣的神器,這讓所有的企業又羨又妒。行業老大這樣的壓迫,逼迫著各家企業開始搞研發,不搞就等於競爭不過華投係。
所以一部分反應快的公司已經在布局研發,但是這個時候眾多電器企業的弊病就開始慢慢爆發出來。
知道要搞科研,但是怎麼搞,投入多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此時發展壯大的企業背後都有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援。既然得了支援,就要得到他們的同意。這個時候,威望高、與政府關係好的企業負責人比如海爾的張總,他就比較好辦,很容易說服政府投票,但是有的企業就不行了。
這還是其次,華投係的電子電器企業此時已經完成了改製,本來華投收入就偏高一點,現在看著他們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於億萬富翁,大家夥心裡能沒有想法嗎?
歐派微電子誕生的十多個億萬富翁刺激的不僅僅是華國的年輕人,還有無數華國的企業負責人。
在他們的心裡,要論貢獻,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比華投的年輕人少,隻不過這些人運氣好,遇到了孫祖傑這樣開明的領導,而他們隻是運氣差一點罷了。
這也是孫祖傑不斷被人反應寫舉報信的原因,很多企業負責人與上級談判的時候,往往自覺不自覺的舉華投為例子,這讓上級非常難辦。
上級知道改製的好處,問題是什麼事情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你們企業負責人賺了大錢了,我們機關的難不成就要餓死不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誰都懂。
麵對地方的巨大反彈,上麵給出的說法是華投屬於中樞試點企業,是給了特殊政策的,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即便這樣,要不是孫祖傑背景夠硬,華投的改製搞不好就要被推翻。
當然了,中樞之所以沒有推翻,也是因為知道這樣做確實有好處,孫祖傑當年怎麼搞天翼集團的,他們都看到眼裡。
看起來是分出去不少,但是企業做大了,國家得到的好處更大,所以中樞知道這樣的改革還是值得一試的。
隨著1993年華國財經體係改革結束之後,鐵老闆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國企改革上,中樞的精力主要放在推動各個產業集團的組建,另外就是推廣邯鋼經驗。
而孫祖傑提出的央企組建資產處置公司的方案最後被擱置,地方上的反對意見很大,憑什麼我們管轄的企業要給央企來決定賣給誰。
不過對於另外一條,可以插手下級單位所屬企業的改製,央地都有興趣,最後形成了一個妥協方案,各地的國有資產處置都要得到上麵的批準。
這既是想擴大許可權,又是想找個人背鍋,這麼多虧損企業,以現在的發展趨勢,大機率是要賣掉。如果賣得太便宜了,最後翻起了舊賬,誰都害怕,還是拉上更多的人一起比較合適。
事實上此時困難企業的改製相對容易,反而是經營較好、不斷賺錢的企業比較困難,孫祖傑雖然有個先例在,但是對不對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