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是楊碩比較關鍵的一句話,在贏長生看來,對方看似謙詞,實則在試探出仕條件。
看樣子,自己想請這老家夥出山,著實要費一番腦細胞了。
沉思了片刻,嬴長生再次作揖道:"先生既然已知家父乃儒學弟子,也應知當年先帝焚書,家父不懼先帝之威,大膽為此舉上疏,才遭貶至九原監軍。
如今先帝駕崩,帝位即將旁落他人。如先生能助我父登基,家父必定重儒輕法,先生也必將是我大秦的從龍之臣。”
說完,贏長生趕緊把頭又伏在手背上,假裝施禮,不讓自己的表情被對方看出端倪。
自己這番話,如果按照後世的說法,那就是給對方畫餅,也不知道用來對付古代人,到底管不管用?
一個重儒輕法、一個從龍之臣的誘惑。
楊碩聽了之後,臉色微變,良久才歎息一聲:"罷了。我楊氏一族,偏安秦地久矣,才得以不受戰火所禍。秦亦敬我楊氏為姬氏之後,多年來庇佑有加、寬容有度。
在下如再不出仕報效,實在有違聖人教誨。"
嬴長生再次拜道:“先生大義。"
.....
鹹陽城。
昔日繁華喧囂的城市,此時已換成一片素縞和寂靜。
關中更是家家戶戶掛上喪綾,人人頭纏麻巾。
能有資格讓百姓為其披麻戴孝的人物,唯有千古一帝嬴政。
帝宮之內,始皇帝的靈柩。
在一群宦官的引領下,從宮門穿過再經過寬大的禦道。
兩旁的文武群臣,見之無不納頭便拜。如果不是秦法規定,成人男子禁止落淚,有些臣子還真想大哭一場。
一位頭戴高帽的宦官,打開黑底紅邊的卷軸,扯著公鴨噪子宣讀詔書:
"宣,大秦皇帝詔命,朕禦極三十七載、滅六國、擊匈奴、平百越、築長城、開馳道、通靈渠、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泰祭蒼穹封禪,立帝製傳千秋。
德,盛於三皇五帝。功,卓著四海八方。今,世間輪回,天法難違。朕雖身死,亦為祖龍,佑我大秦千世萬世。
十八子公子胡亥,忠孝仁義、天資聰穎、德才兼備,甚得朕心,故傳位於胡亥,立為二世皇帝,統萬軍開疆拓土,禦萬民繁榮昌盛,宣畢。"
宦官剛念完,廣場上的百官,他們寬大的袖袍如同潮水般劃過江麵。
齊聲如雷,伏地拜道:"臣奉詔。”
遺詔宣布過後是負責祭祀禮儀、觀測天象的奉常卿講話。
按君王規格的禮製,嬴政靈柩需停放七日,才可以入驪山秦陵下葬。
由於始皇帝的功績,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經過官員討論,他們一概認定"九為尊",因此靈柩停放的時間,也就由七天改為了九天。
儒家官員還提出,為了體現孝道,新皇也應該在九天之後,才可以加冕登基。
這件事,當然遭到趙高的反對,他恨不得胡亥即刻登基,也好以皇帝的名義來施行某種政治陰謀。
現在被儒生這麼一攪合,趙高首先坐不住了,連忙湊到李斯跟前。
小聲道:“李相,若按儒生所言,新皇登基豈不是要延後?如此一來,可誤了我等大事,還請李相出個主意。”
李斯嚴肅道:"府令所言,老夫固知。可曆來依周禮製,索王崩,皆為七日、諸侯五日、士庶三日,何乎先帝功遠超前,添之兩日又有何焉?”
趙高聞言臉色難看,見李斯不肯幫忙,他還是咬牙堅持勸說:“李相可知,蒙毅三日內即將抵京,此人軍威盛高,若是與王賁相應,速製鹹陽不難。
屆時,亂狀不能製,新皇不得冕,李相將何處之?咱家將何處之?胡亥將何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