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曆史的偶然與必然(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3773 字 2024-05-16

殿中安靜了下來,習慣性地摸著下巴,又思量了一陣,說:“三年夠嗎?”

聞言而知其意,王樸十分鄭重地對劉承祐道:“以臣之見,大漢弭兵罷戰,潛心發展,至少需三載,方有一戰之力!”

“縱有三載,能北抗契丹而南取江北?”劉承祐又問,語氣中似乎有些不自信。

兩個人都沉默了,王溥昂首以向,神情激越道:“兩麵對敵,固然艱難,然陛下如欲掃平天下,本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之途。陛下隻需廟算周全,做好北抗契丹而南攻偽唐的準備,成敗,猶需看將來!”

劉承祐輕輕地笑了:“那就三年!朕等得起!”

“陛下英明神武,富有春秋,耐其煩勞,大業必成!”王樸有點出人意料地,對劉承祐表示恭維。

似王樸、王溥這樣的人才,見識深遠,既通過製考以求入仕,且樂於在天子麵前抒發其略,展示其才,當然冷眼旁觀,看劉承祐有成就大業之姿了。否則,哪裡會這般輕易地,便掏心掏肺。

王樸提議三年,劉承祐也意屬三年的備戰時間。有點巧合的是,如不出意外的話,三年後,正好是契丹發生國變的年頭。當然,兩個人眼下,還都不知道。而劉承祐這邊所考慮的,也是在北禦契丹的情況下揮兵南下。

“今日高談細論之事,二卿切勿言與他人,走漏消息!”深吸了一口氣,劉承祐冷著一張臉,針對於二人。

劉承祐釋放著他的威嚴,頓時讓兩個人鄭重以應,他們當然有那個自覺。這可不是明麵上一個《平邊策》的問題,可切實地涉及到大漢朝未來國家戰略的問題,看天子的表現,幾乎是下定決心了。

“與二位一番暢談,朕疑竇大去,二卿當為國士大才!”沉下心,劉承祐意態之間,又慢慢地恢複了平和,對二王表示極高的讚譽。

兩個人當然是謙辭以對。

劉承祐這邊,稍微琢磨了片刻,對二人說道:“二卿有經世之才,然初入朝堂,朕不好貿然委以要職。”

聽劉承祐話裡的意思,是要對二人做一個明確的安排了,涉及到自己,都不由直起了腰背。既入廟堂,自當求得權位,方有展其才能,實現誌向的機會,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不過兩個人,麵態之間,倒是如常。

“朕意以二卿於翰林院下觀政,為庶常吉士,加編修職,侍候禦前,伴讀講經,起草詔製。另外,輔助翰林院承旨範質,編製《大漢刑統》!”

“臣等受命!謝陛下!”兩個人同時起身,齊刷刷地謝恩。

範質此前受命牽頭編製《刑統》,但身上擔著知製誥的職位,時時伴駕在策,庶務甚多,導致刑律編製進度緩慢。故劉承祐移其官職,轉移其工作重心。

劉承祐對二王的任命,已是十分恩厚,為其專設庶吉士一職不說,還與其參與《刑統》的編製,即便是製舉一二名,這榮寵也顯過分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