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有後周十年打下的基礎,趙匡胤也花了13年才基本平定南方。
有人拿主角和柴榮比,我隻能說,柴榮堪稱一代明君雄主,但拿他的成就與作者“親兒子”劉承祐來比,對他是不是有些不公平了?
並且,真的有拿書中曆史的發展與正史認真比較過?
柴榮能在幾年的時間內,北卻晉陽,西取秦、鳳,南平淮南,再北伐幽州,郭威那三年築基的作用是很大的。
如果在的位麵,劉知遠也能給劉承祐打三年基礎,推演下來,是不是和現在的發展差不多?隻是書中是主角自己花時間在發展改革罷了。
至於沿襲曆史的發展道路這一點,經過檢驗的選擇,難道不值得借鑒?
曆史的推演,都有其必然性與偶然性,戰略的選擇,也有其共通性。定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結合書中的國情局勢,從淮南,到秦鳳,再到荊湖,就有跡可循。
如果為了出奇,不與曆史雷同,就換個順序來打,比如先取淮南,再取荊湖,然後打川蜀,不覺得彆扭嗎?
當然,如果我虛構一些曆史環境,比如南唐內亂,農民起義等等,給主角創造了足以滅唐契機,也未必不可。
那樣倒是另辟蹊徑了,但不是我想寫的,基於正史的暢想與推演。
嗯,暫時就聊這麼多了,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怎麼看待,各自保留意見即可。,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