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內,寬大的書案後,劉承祐以一個鬆弛的姿態側躺著,手裡拿著一份奏章,讀得津津有味的,不時點點頭,露出滿意的表情。
劉承祐的,乃是中書舍人竇儼所進的一篇政文,洋洋灑灑兩千餘言,根據當下大漢的國情,在通禮、銓選、考比、糾盜、治安、稅製等方麵,進行了一番剖析論述,以獻天子。
看得出來,竇儼是用心了的,論述詳實,頗有條理,基本都言之有物,並且不乏良言善策,尤其是關於糾盜的一些建議。
“這竇儼,卻也不負五龍之名,很有見地啊!”劉承祐放下手中的文章,感慨了一句。
竇家五兄弟,雖以長兄竇儀的名聲才乾最為出眾,但剩下的也多負其才,尤其是竇儼,當然,能爬到中書舍人這個位置上,肚子裡沒點貨,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對於竇儼這篇政文,劉承祐也就抱著欣賞的態度讀它一遍,閱完即止。就劉承祐心思而言,不過老生常談罷了,可以誇一誇,表示讚賞。
“來人!”抬起頭,劉承祐喚道。
“小的在,官家有何吩咐?”接替張德鈞為內侍行首的孫延希,趕忙入內聽候吩咐。
自張德鈞工作重心放到皇城司後,劉承祐身邊近侍的宦官首領,已經換了三個了。一因驕狂欺下,一因收受賄賂,先後被殺,剩下一個伺候得始終不合心意,被斥退。
不到一年的時間,皇帝身邊的內侍行首,這個讓漢宮宦官羨慕嫉妒的位置,成了高危職位。這孫延希已經是第四人,原本是慈明殿的一名宮侍,了解到劉承祐用人不順心,故而派過來侍候。
說起來,當初的張德鈞,也是劉承祐從太後那邊討來的。結果證明,太後在調教內侍方麵,卻有一定水準,孫延希還是讓劉承祐看中了,雖然不如張德鈞機靈,但看起來很本分老實,對劉承祐異常敬畏,奴性很重,行為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
當然,表現得太過完美,有時也會讓劉承祐生出些懷疑,是否表裡如一。要知道,即便是張德鈞,時不時的,也會犯些小錯。不過,就目前而言,劉承祐對這孫延希,還是滿意的。
看著深鞠候命的孫延希,劉承祐直接吩咐道:“傳朕口諭,賜中書舍人竇儼錢五萬、絹二十匹。”
“是!”
孫延希退下,劉承祐又拿起另外一封奏章,來自樞密院,關於大漢軍力的報告。大漢軍隊,這十年間,不斷在調整規範,而每曆戰事,都會麵臨調整,發展到如今,方才有一套勉強成熟的軍事體製。
以兩衙禁軍為主要,輔以諸邊戍軍、道州都司兵馬,以及轉運、巡檢兵卒,再加上仍在構建的鄉勇,規模已然足夠龐大。其中僅常備的禁軍,就有十萬之眾,這是國家柱石,而包括河北、河東、西北、西南邊軍,精銳之師,有二十萬之眾。
其中,騎兵的建設,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內外加起來,已有近四萬騎。按照樞密院的測算,在維持全國基本治安的情況下,朝廷如欲大征,可動兵三十萬。若待川蜀平定,徹底消化其丁口,還可增加十萬。
而若不計後果,動員個水陸大軍八十萬,也不是不可能。不過,劉承祐估計他這一輩子都不可能發大兵八十萬了,那不隻會讓敵人震恐,自己想起來就頭皮發麻
稍微對比了一下軍隊布置,內外相製,更戍調動,輔以都司,正處於一種良性的平衡,問題不大,暫時不需要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