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這座燕南大州,河北河北堅城,經過多年安定的發展,在燕王趙匡讚的治理下,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麵,取得了不小的恢複。不過因為僻處北邊,承受著來自塞北遼國的軍事壓力,始終有個上限。
到乾祐11年為止,城中人口,也就勉強突破了十萬,對於這樣的大城而言,實則難以匹配其地位。這是座軍事意義大於一切的城池,是以在防禦設施以及兵力布防上,已經做到了十分完善的程度。
用燕王的趙匡讚的話說,倘若敵眾圍城,非二十萬眾,一年時間,不可破。或許有誇張的意味,但從其自信的宣言中,也可窺幽州防禦的堅實牢固。
仲夏的幽州,乾燥而炎熱,所幸一場持續的大雨,洗去了幽州士民縈繞在城池間的一股躁動之意。百姓們都避縮於家中,緊閉門扉,不隻是因為避雨,還有官府的禁令。
許多人透過門窗的縫隙,都能夠看到,在雨幕之間,也有不少齊裝的燕軍官兵,氣勢洶洶地奔走其間,執行著軍令。所有人都知道,城中發生了大事,而整座城池,已經戒嚴起來。
事實上,州城這裡還隻是戒嚴,而拱衛幽州的幾座城邑,則是完全進入緊急狀態,在燕王府的軍令下,做好了禦寇作戰的準備。
大雨依舊淋漓而下,燕王府內的職吏們,都小心肅重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各司其事,雨聲似乎成為了忙碌的伴奏。進出的身影,都帶著雨露,將乾淨的大堂沾濕。
雨水不斷敲打的著屋簷青瓦,燕王趙匡讚坐在主案後,一老一壯兩名將領步入堂間,向趙匡讚行禮:“大王!”
老將名叫張藏英,少有俠氣,曾刺仇人於鬨市,由是知名於燕薊,被趙匡讚的祖父,當時還是後唐盧龍節度使的趙德均釋,後晉割燕雲,也在契丹治下為官,與燕王一係的淵源很深。
中年將領名叫高彥暉,也曾有仕契丹的經曆,屬於幽燕的軍事官僚地主階級,效力於前燕王趙延壽。這二者,與趙思綰不同,對大漢是存親近之意的。
是故這兩年間,趙匡讚調整燕軍派係實力,除了提拔青俊,對於這樣跟隨他政治腳步的老將宿將,也多加委用。
如今二人,張藏英為幽州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高彥暉為幽薊巡檢使。本身就是燕軍中代表性將領,是故他們的上位,並沒有引起不滿,嗯,除了趙思綰以外。
“說!”看著二人,趙匡讚也沒怎麼客氣,直接問道。
張藏英已是畫甲之年,須發花白,雖則身負暮氣,但在變亂時刻,也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拱手向趙匡讚稟道:“刺麵軍已然控製住,趙思綰的親信將校,悉數擒拿。有大王王令,餘部將士,也都主動上繳武器,暫時幽禁於營房,等候大王處置!”
聽他這麼說,趙思綰鬆了口氣,到目前為止,燕軍上下,正軍兵馬總計約兩萬步騎,其中趙思綰統帥的刺麵軍就有三千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是騎兵,也確實是燕軍中戰鬥力最強大、裝備最好的一部。能夠順利安撫控製,就基本避免了內亂的風險。
趙思綰為什麼敢與遼國聯絡,並自信地表示能配合遼軍破幽州,這支刺麵軍就是他最大的底氣來源。
當然,他自詡對麾下掌控嚴密,心腹遍插上下,卻不知曉,對於麾下最精良的一支兵馬,趙匡讚又何嘗會任其脫離掌控,隻是一直以來秘不發作,表麵以其他燕軍來吸引其注意力,暗中則布下諸多暗子、後手。是故,當得知趙思綰有反意之後,便以雷霆之勢力,迅速將其羈拿,瓦解。
趙思綰事發,還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原因還在於當日被趙思綰斬殺的那名叫作趙炎的軍官身上。回到幽州後,趙思綰派人通知其家人噩耗,並厚贈以錢絹。
趙炎的家人原本也是接受的,但請告於“墜亡”地點,想要去祭奠並尋找屍身,趙思綰又如何能給其指出個目標,於是粗暴地拒絕了。
趙炎家人不服氣,求上門去,惹得趙思綰大怒,性情凶暴的趙將軍,哪有閒心同這種小人物糾纏,粗暴地命護衛將之毒打一頓。
這樣一來,趙炎家人直接告到了燕王府。而此時,遼軍南寇雁門的消息已然越過太行,傳到幽州,作為與遼國接壤並同之交流許久的地方勢力,趙匡讚立刻就察覺到風向的不對。雖然敵用兵於西,他這邊也是下意識地提高了警惕。
這種波詭雲譎的氣氛中,曝出了趙炎的問題,為了降低影響,趙匡讚於是派人去查問,畢竟,那趙炎算是燕軍的一名中級軍官,不明不白地死了,總需要有個交代。
這一查,就查出問題了,由趙思綰的一名親兵曝出來,那名親兵與趙炎交好,更對趙思綰對趙炎家人的凶暴感到寒心,秘密舉報細情,並將私會蕭護思欲謀不軌的情況一並說了。這下直接驚動了趙匡讚,並引起了其高度重視。
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趙匡讚不動聲色,故作不知的派人斥責了趙思綰一頓,並說邊情詭異,正當禦敵防備之時,不能以此事亂了軍心,讓他親自去向趙炎的家人解釋並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