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4695 字 2024-05-16

劉承祐說得平淡,落入王樸耳中,確如驚雷,愕然地問道:“陛下放棄平南戰略了?”

“嗯!”劉承祐應了聲:“朝廷內部,文武諸公,已然達成共識,全力北伐。這半個多月以來,北伐的軍事準備,已然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秘密準備!”

“那李使相南下揚州?”王樸疑問道。

“惑敵之計罷了!”劉承祐輕聲道:“北伐之事,大舉動兵,朕並不苛求能夠完全瞞住契丹人,但能瞞一時是一時,儘量給朝廷更充分的準備,而少給契丹人反應的時間!”

王樸下意識地頷首,整個人的情緒提了來,陷入了沉思之中,斟酌起此事來,劉承祐也沒打斷他的思緒。

“陛下是因為前番契丹寇邊的原因?”良久,王樸問道。

劉承祐再度點頭。

“可是,臣聽聞,契丹並未大動兵,更在雁門關外為崞侯大敗!倘若僅止於此,還不至於讓陛下決心,更改國策,大舉北伐吧!”王樸提出問題。

“卿果然機敏啊!”劉承祐歎了口氣,直接解釋道:“雖然隻萬軍叩關,戰事規模也不大,於大漢而言,但卻不是個好的征兆。並且,外人不知的是,契丹還與燕將趙思綰勾結,意圖謀奪幽州,兵馬都準備待發,若非燕王覺察,早作防備,我北麵防禦便失去最堅固也最重要的立足點了!”

聞之,王樸也是忍不住脊生冷汗,深吸了一口氣,說道:“如此,臣也就能夠理解,陛下為何突然決議,改弦更張,北伐契丹了!燕山險要,如不儘複,朝廷始終難以安心南下。

契丹既有主動南寇之意,則更需警惕。河北防線,朝廷耗費巨資打造,但終究處於被動地位。前些年,兩國和平,足以支撐,而如若激戰,則朝廷的北禦的代價,必然不匪!”

對於王樸的戰略眼光,劉承祐是從來不懷疑的,先南後北的戰略構想,本就是他提出來,並協助劉承祐完善的。

“王卿的看法,甚合朕意啊!”劉承祐舒了口氣,忽然說道:“朕還記得,當年提出先南後北的構想時,你的意思,是在收取淮南後,因勢而決北南下,當時你就想到有今日了嗎?”

聞問,王樸搖頭,苦笑道:“臣豈能預料到十年後的局麵,隻是,臣一直以為,隻要中原安定,消除積弊,削平格局,一統南方,是遲早的事。而北麵的遼國則不然,他們發展壯大數十年,通過攻擊、學習、俘掠漢地,以強大己身,根基已穩,國勢尚強,乃大漢最強大,也最危險的敵人。

燕雲之失,使得中原對塞外胡人的防線,出現了幾乎不可挽救的疏漏,如不複之,百年難安,是故,如果朝廷有足夠的實力北複燕關,臣自然是支持的。

且若擊敗契丹,收複關山,再平江南,乃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倘若失敗了呢?”劉承祐這麼問道。

聞此,王樸變得十分嚴肅,說:“勝敗之數,非由天定,君主英明,廟堂籌備,將帥勇略,士卒用命,都可能影響戰爭的結局。然而,陛下既已決意北伐,定為周到之準備,更當存必勝之決心!”

“受教了!”劉承祐灑然一笑。

沉吟了一會兒,劉承祐又忽然轉移話題,說:“在文華殿中,你也見了朕的幾名皇子了,你覺得如何?”

王樸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不知何意,隻是回答了一個標準答案:“諸位殿下都是天資英奇,稟賦出眾!”

劉承祐不由莞爾,接口道“那卿之見,何人可為太子?”

此言落,王樸不由一驚,忍不住看向劉承祐,心中暗歎,他這才一回京,皇帝陛下到底要給自己多少“驚喜”啊。

這些年,立儲的聲音,在朝中從未消沉過,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提出,都被劉承祐以諸子尚幼給推脫了,抑或是留中不發。對此,王樸哪怕遠在揚州,也有所耳聞。

在大臣麵前,劉皇帝還從來沒有表露過立儲的心思,他王樸又是頭一遭,也不知是幸與不幸。,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