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也覺自己有些失言了,劉皇帝迅速改口,輕撫了下小周的手,示意她暫時退下,皇帝要談正事了。小周自是乖巧,起身盈盈一禮,便轉身, 扭著曼妙的身姿,踏著優雅的步伐到一邊歇息,給劉皇帝君臣留足談話的空間。
劉皇帝收回落在小周嬌臀上的目光,注意力再度集中到張雍呈上的這份奏章上,語調中帶著慎重:“這便是武舉篩選出的最終人員名單?”
從劉皇帝的語氣中不難看出,對於這份武舉錄取人員, 似乎有些異議。見狀, 張雍起身稟道:“回陛下, 奏呈上所錄名單,皆是根據各項考核表現,嚴格篩選,經過考院諸公綜合審定,方才取定這二十人。
這二十人,皆是大漢軍中精英,陛下若有疑問,兵部尚有諸考生所有的考試表現記錄,隨時可供查閱!”
聽張雍這麼說,劉皇帝的神色稍緩,終是輕輕頷首,輕輕地歎息一聲。說到底,他也並非真正在質疑這份名單,對於此次武舉,劉皇帝還是很重視的, 又是開國以來第一次, 也沒人敢在此事上做手腳,這點劉皇帝有十足的自信。
他的疑異,還是這份奏章上書寫的那一個個名字,以及他們的身份與代表的意義。二十人,足有十八人都是朝中的勳貴子弟,其中劉皇帝有印象的,便有十人。
這樣的比例,讓人心驚讓人憂,然而仔細審之,卻也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大漢的貴族們,對於子孫們的培養絕對是重視的,他們也有充足的能力與資源去培養他們,這還是帝國初期,哪怕以最嚴苛、最公允的條件辦法去選拔,最終冒頭的也會是這些人。
也正是看得明白,想得明白,劉皇帝這心中才難免有些鬱悶,這武舉選士,朝廷恩典,最終得享其惠的還是貴族們。這比起文舉錄士,階級固化,更要嚴重,同劉皇帝所期望的情況,有所差距。
他開武舉,除了給朝廷選拔後備人才之外,也存著給更多普通庶族官兵一個可靠的、可期望的上升渠道。。但結果顯然,一般的官兵,還真競爭不過那些上層軍功子弟。
“這份名單,不做更改,就照此頒榜吧!”劉皇帝歎了口氣,禦筆一批,衝張雍吩咐道。
“是!”見劉皇帝臉色由陰轉晴,張雍也本能般地鬆了口氣。
劉皇帝同意這份名單,算不得妥協,既然認可其公正性,那就得認可這份名單,否則豈不是自打其臉。
當然,憑借他劉皇帝的威望,絕對可以對名單做些改變,劃掉一些貴族子弟,增加一些庶族軍官,但是,這又何嘗不是失其公允。
麵對有些膨脹的軍功貴族階層,劉皇帝確實有打壓限製的想法,但這也是要講方式方法的,至少吃相不要太難看,意圖不要太明顯,要維持基本的體麵,即便不能讓人心服,也要保證麵服。
“楊延朗......”劉皇帝嘀咕了一句,嘴角揚起一道弧度,誇讚道:“將門出虎子,楊業生得另一個好兒子啊!”
楊延朗,便是經考官團體共同推出的今科武舉狀元,或許這也是劉皇帝承認這份名單的因素之一。
這楊延朗,乃是楊業的二子,比起其兄楊延昭,沒有那麼地受矚目,也不像楊延昭那般年紀就隨著楊業從軍作戰,轉戰千裡,操練磨礪。
但是,作為貴族子弟,可不缺少成長的佐料,也不缺少鍛煉的機會,再加上楊家教育森嚴,其出才的幾率自然不低。
而楊延朗似乎也同樣繼承了楊業的資質,過去沒有太大的名氣,但在此番武舉中,一鳴驚人,出類拔萃,各項考核,力壓其他貴族子弟以及軍中精英。
“一場武舉,最終的結果,更像是一場軍官選拔,似乎有些失其初衷了!”劉皇帝起身在殿中踱步,腳下柔軟的地毯讓他感覺有些飄,想了想,意有所指地說道。
對於劉皇帝的心思,張雍多少是有些窺探的,聞言,思吟了下,拱手道:“陛下,軍隊選材,終究不比文舉,對應考人員,要求更高,所經考驗也更加全麵,更切實際,非凡夫俗勇所能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