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禦苑之中,受到涼風一激,劉皇帝不由打了個哆嗦,喦脫見狀,趕忙上前,體貼地把一件錦裘幫他披上。
不可控製地打了個噴嚏,接過絲帕, 將鼻間的涕液擦拭一番,收入袖袍中,扭頭對楊業道:“你看,這如今是,扛不住熱,受不得涼。過去朕理政,可以夙興夜寐, 甚至不分日夜, 如今,稍微專注一些事務,便感精力不濟,老眼昏花了......”
聞言,楊業老臉上流露出的,似乎是一種感動,道:“陛下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數十年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倘非如此,怎有今日大漢之強盛。”
“雖仍有奉承之嫌, 但朕應承著, 坦然接受!”劉皇帝笑了笑, 毫不自謙。早在十年前,劉皇帝便有自矜伐能的言行了,如今,更不會故作謙虛,否認自己的豐功偉績, 否認自己對大漢崛起強大的作用,沒有那個必要。
“不過,常常在朕耳邊念叨的是你們這些文武臣僚,你們為朝廷當著差,是朕的股肱,君臣一體,自然會向著朕說話!”劉皇帝意味深長地道:“隻是不知這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們,是作何想法......”
楊業顯示著他鍛煉出的開闊視野與靈敏思維,當即應道:“臣在衙中,也聽聞近來京城內外百姓,聚眾影從,爭相上告,請求陛下東赴泰山封禪。百姓們如此興奮踴躍,熱情高漲,足見他們對陛下的崇敬!”
近來,不論朝野,都在討論封禪事宜,百官爭相上奏,京諸衙署更不約而同地聯名上奏,連地方官僚們也積極上奏,百姓們也跟著湊熱鬨,這是多年來最為轟動,聲勢最大的一次了。
大漢臣民的熱情,幾乎能感天動地,一副劉皇帝不答應,就不罷休的樣子。在千人一辭的風潮中,劉皇帝看到的當然不是萬眾一心,反而感受到一種異樣。
上奏的官員中,恐怕也是各懷心思,或許有的人確實從國家考慮,朝廷需要用封禪來凝聚人心,提升民氣,劉皇帝也足具資格往泰山一行,但更多的,怕還是順勢而為,討好劉皇帝。
或許劉皇帝不會記住所有激切請命陳情的人,但不積極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免顯眼了,這也容易成為彆人攻訐指責的地方。一句話,莫非你質疑陛下的文治武功,不認可大漢的繁榮富強?這足以成為被人利用的借口,影響仕途的事情,都不得不慎重。
至於那些請命上萬民書的百姓,劉皇帝都更不當真,這些平民百姓懂得什麼,過去,劉皇帝也是玩弄民意的高手。。
當年,朝廷平南之前,有嶺南百姓進京請求朝廷發兵,東京百姓也積極表達支持朝廷出兵勘平江南,這些背後可都有官方的引導。
楊業自然不知,隻是恭敬地道:“陛下還當保重龍體啊!”
“你們都勸朕保重身體,朕又豈會不愛惜己身?”劉皇帝說道:“隻是,這老了就是老了,朕這兩年,也是日感遲暮,就如這風中落葉蕭瑟,終有飄零入土的一幕......”
聽此言,楊業甚至不做勸慰,而是強調劉皇帝的天命神聖。至於劉皇帝嘴裡所謂的老了,他也不敢當真。
楊業在戰場上是獵人,也遇到過猛虎熊羆,猛虎雖老,但終究是猛虎,即便爪牙不再如過去那般鋒利,那也是能傷人噬人的。
而劉皇帝,可是一條真龍,能夠呼風喚雨的,打個噴嚏都能淹死人的存在,作為臣下的又豈敢順著話感慨老了、遲暮了這類的......
這種話,誰當真,甚至認可,那麼誰就準備著仕途的終結吧。哪怕他是楊業,也例外。
劉皇帝這般惺惺作態,或許也隻是為了把自己的獠牙收斂,讓自己冷酷的一麵隱藏起來,儘量顯得和善些,順便,也試探一下這些軍政大臣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