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如絲如縷,照進袁宅後園,這袁家後園,沒有假山碧湖、亭台樓閣,很是簡陋,隻有一片草坪,零星的紅柳,以及沿牆的一排蝟菊,勉強算是裝飾。
而整個後園,就是一座校場,規模雖然不大,各項布置,有板有眼的,一切依照軍中條例來,這後園在近兩年也成為了袁宅禁地。
就是袁恪的妻妾,想要賞景遊玩,都隻能去莊外,到明湖之畔,抑或去定邊城。
“一!”
“二!”
操練的口號在後宅內回蕩,此時校場中有大約三十人,一眼便能看出,都是精悍之士,手裡拿著的也是精煉的鋼刀。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 】
袁恪還屯有一批製式橫刀,不過,太過顯眼,袁恪也不敢給他的莊丁配上。朝廷對於軍事裝備的管控,並不包括刀劍這樣的輕裝備,而在鹽州這樣的邊遠地區,民間幾乎人手一刀,其中大部分,還是朝廷發放的,就是讓他們能有自保之力。
事實上,除了開國初年,朝廷資源貴乏,曾經從民間大規模收繳鐵器、銅器以鑄造兵器之外,後續隨著冶鐵技術及產量的提升,在鐵器使用方麵,是對民間大開放的。
朝廷掌控著鐵的開采、冶煉、運輸及售賣,但對於民間鐵器的冶煉鍛造卻是大力支持,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大漢民間已然密布鐵器、兵器作坊,大者如鐵器工場,小者如作坊,即便是基本的鄉村單位,也有一兩個鐵匠鋪。
而擅長冶鐵煉器的鐵匠,始終都是大漢民間最為吃香的職業之一,而、民間數量最多的學徒就是鐵匠學徒,雖然這行業辛苦,但確實屬於技術工種,學得手藝,出師之後,就基本不愁吃穿了。
而原本由朝廷經營的一些工場,也逐漸將一些普通鐵器、農具的生產給放棄了,因為民間已有足夠的替代者,並且,規模更大,產量更高,即便沒有朝廷工坊生產的那麼精致,但足用。
大漢武德充沛,其中有一點大概就體現在民間充足的兵器上,此所謂藏兵於民。但凡事總有利弊病,大漢地方治安之所以始終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隔幾年就要就行一次整治,也有這方麵的原因。
暴力武器往往是人的膽,小兒持刀,尚能殺人,民間一言不合,便動手殺人的情況,也實屬常見。
對於地方官府而言,單獨的殺人桉,抑或強盜殺人越貨都不算什麼,最頭疼的,要屬鄉村之間的械鬥了。
雖然這是漢法嚴厲禁止的,但是每年總能發生那麼幾起,而一旦爆發,便是死傷慘重,因為他們用的械可不是扁擔鋤頭,而是“十八般武器”。
為此丟官的人不在少數,即便漢法明文規定,殺人者死,但在這種群體性事件上,也無法完全適用的。
漢法雖嚴,卻也沒嚴到秦法那個份上,若嚴格依法執法,連基本的取證都難以做到個人,再加上法不責眾這一條,最終往往隻是抓幾個典型殺了以震懾百姓。
至於完全的從嚴執法,除非涉及到謀反,否則不可能對普通民眾大加刑刀的。
曾有人言,朝廷殺官乾脆利落,官府殺人卻畏手畏腳,這裡的朝廷,當然指的是劉皇帝了。
有鑒於民間治安事件頻發,械鬥不止,盜匪猖獗,去年便有人認為,民間兵器不禁是治安不穩最大的原因,並向劉皇提議,希望能效彷國初之時,收繳民間兵器,並禁止普通百姓擁有刀劍弓槍武器。
隻不過,這則建議,經過劉皇帝稍加權衡就否決了。劉皇帝給出的道理很簡單,一把菜刀,一把鋤頭,乃至一根扁擔都能殺人,於民間禁兵,且不提其難度,就是真做到了,就能避免民間的流血嗎?
其根本原因,還在人身上,平民多缺乏教化,不知法,也難守法,出了問題,其過首在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