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藏兵於民(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4561 字 2024-05-16

朝廷用他們牧守地方,教育百姓,維護治安,本就是他們的職責,因此治安不穩,就把原因歸結到兵器上,是貪圖省便、畏難懶政的表現,也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至於殺人者,罪責在人,不在殺人的刀劍,依律判刑即可處置即可。盜賊為患,自有捕役、官兵,這本是他們的職責,倘若地方盜匪不清,為害百姓,那首先要問罪的,還是地方的官員。

於是,緊隨其後,劉皇帝又讓政事堂製定項規定,那就是地方凡是出現械鬥,導致損傷者,首先問責主官;凡有盜匪為患,而不能肅清者,首先問責主官。

而不論是禦史還是武德司,在對地方的監控上,從此也多增加了一項,而這一項監察,並不困難。此政一下,廣布天下,頓起波瀾,不少人疾呼,官不聊生。

當然,關於民間武器,有些說法,也的確引起了不少官員的擔憂。那就是,藏兵於民卻有好處,但在太平時光,不需百姓保家衛國,民有凶器,就是禍亂之源,倘若用之以對抗朝廷呢?

誠然,百姓殺人犯法、持刀械鬥乃至嘯聚為匪,對朝廷而言,都不算什麼要緊事,朝廷自有應對機製,很難直接危及自身統治。

對統治階級的掠食者而言,蒼生如螻蟻,黎民如草芥,螻蟻之間的生死鬥爭,傷亡再多,損失再大,都不重要。

即便是那些為害作惡的盜賊土匪,從本質上而言,也隻是一顆顆韭菜罷了,他們頭上頂著大漢的天,那片天的名字姓劉,他們殺的人是漢民,搶的錢上印著“乾右通寶”抑或“開寶通寶”。

但是恰如有一些官員的擔憂,倘若掌握了刀劍的賤民,用這些武器來反抗朝廷,這豈不是莫大的隱患?

就是劉皇帝,也被這種看法嚇了一跳,然而,劉皇帝終究不是被嚇大的,他想得也很清楚,朝廷掌握著最強大的暴力機器,要有鎮壓一切的實力與信心。

而更為關鍵的是,倘若帝國真到了,百姓群起而反的地步,那時候限不限兵器根本不重要,那意味著帝國該亡了。隻要朝廷不出問題,那就一切安好,而倘若出了問題,也絕不隻這一點。

事實上,由於眼界的關係,往往存在一些幸存者偏差,在有些人眼中,看到是兵器泛濫,是紛爭死傷。

然而,總體而言,大漢還是安寧的,尤其是內地那些大漢的核心統治地區,即便不禁武器,也不是家家帶劍,戶戶有刀,尋常百姓,菜刀、斧頭、砍柴刀就夠了,正經人誰去買把兵器備著,那價錢可不低,打一把犁頭、鋤頭不好嗎?

而相比於內地,邊地武器可就是切切實實的泛濫為患了,比如如今的鹽州,不帶把刀,都不敢出門,不論農民牧民,在勞作的過程中,腰間也是常備武器的。

過去,朝廷曾出台了一係列對漠北契丹的限製政策,鐵器是最要緊的一條,然而,一邊封禁,一邊又允許邊境百姓持有武器,這最終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即便大宗的貿易不存在,小規模的,小批量的交易,是絡繹不絕。

當然,由於劉皇帝態度的關係,對契丹的封鎖哪怕到開寶二十一年依舊存在,雙方仍舊處於敵對關係,然而,民間的交流,卻是越發頻繁。

邊境邊市上,願意冒險與契丹交易獲取暴利的人,可一點都不少。對此,有關部門也沒有窮追猛打,否則,走私的人沒了,要緝私職官何用?

甚至,如今漠北契丹部民,除了以物易物之外,日常使用的貨幣,就是大漢的通寶,金銀這樣的貴金屬,也是根據大漢的“彙率”來,可以說,大漢雖然始終難以從武力上征服漠北,但經濟上的影響,卻在悄然之間加深了。

倘若不是那則禁令在,放開了交流貿易,效果可能更佳,但誰教雙方結仇數十年,“仇深似海”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袁恪的貿易對象中,就有契丹人,不過,由於距離太遠,風險太大,損失慘重。

而袁恪是不缺武器的,至少不缺刀劍這樣的普通武器。,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