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補漏匠(1 / 2)

漢世祖 羋黍離 4377 字 2024-05-16

有一點毋庸置疑,不管劉旻打算怎樣變革,又抱定了多麼強的決心,安西的事情,仍舊沒有到自作主張的地步。

固然可以自說自話,但後果也可能是嚴重的,因此,關於安西變革事宜,劉旻親自擬了一份詳細的章程,上奏朝廷。五百裡飛騎,快馬加鞭,風雨無阻,及至洛陽,已是六月下旬。

大雨如注,天空雷神陣陣,廣政殿內氣氛卻出人意料的輕鬆,主要是太子劉暘的笑聲顯得開懷,這在素來內斂的太子殿下身上格外少見,在場的公卿大臣們心情自然也能放鬆不少。

“近來,難得收到些好消息,錢若水、姚益恭、王濟三者皆是難得的能臣乾吏啊!”劉暘暢聲道。

怎麼說呢,過去幾個月,大漢政壇一直都不算穩定,處處事端,難得安寧。中樞就不用多提了,上至太子,下及朝官,無不活在老皇帝的陰影下,喜怒無常的脾氣,讓人如履薄冰。

地方上,西北官場又經曆了一場大整肅,尤其河西、隴右兩道,半數的官員都被更換了,其中不乏州府以上的高官,需要掉腦袋的,更有兩百多人,影響擴散,關內道也落馬了好些官員。

王禹偁為首的一批“改革派”自是痛快了,但河隴的政事卻怠誤了,很多地方的行政甚至陷入短暫的混亂與癱瘓。

眼見事態擴大,整肅的後遺症的越發突出,太子劉暘坐不住了,親自找到老皇帝,詳細地彙報河隴改弊的情況與態勢。

皇帝與太子之間,有那麼一番對話,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太子:陛下覺得夠了嗎?

皇帝:你覺得夠了?

太子:足夠!

皇帝:為何?過猶不及?

太子:地方政權傾危,豪強反複!

然後,也沒有明確的詔旨,但對西北官場的整頓從事實上停止了,按察、禦史沒有再大舉調查彈劾,吏政方麵也沒有繼續大肆換人,大事逐漸化小,然後化無。

比起以往,此次西北官場整頓,持續時間較短,規模也不算大,基本局限於河隴二道,但影響卻是一點不小,甚至更為深刻。

殺人隻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太子的示警,豪強反複。有一說一,大漢的官僚們自有其醜陋的一麵,但從維護大漢帝國、鞏固劉家江山的角度來偶說,他們也是柱石一般的存在。勳貴需要官僚來平衡,豪強需要官僚來抑製,百姓需要官僚來治理。

雖然前兩者,並沒有絕對界線,甚至有諸多同流合汙、沆瀣一氣的情況,但至少在當前政局下,大漢官僚,尤其是庶族官僚們對劉家江山是有重大積極意義的。

吏政需要反腐倡廉,統治階級需要自我淨化,以保持活力,保證戰鬥力,甚至於,需要用貪官汙吏的腦袋和鮮血,來緩解矛盾,安撫民怨。

但是,凡事總得有個度,朝廷在當下的西北,就需要注意到矯枉過正的道理。官場是被肅清了,軍政官吏們是被折騰了個夠,朝廷權威也樹立了,但政權統治呢?卻在事實上,不斷滑落。

畢竟,官僚們尚且自顧不暇,又何來的心思與精力,去治馭豪強、黔首呢?西北官場在這三十年間,幾經整飭,不動則矣,一發必是大案,牽連廣泛。

而在數次整頓過後,在某一些地方,已經出現政權旁落的趨勢。借著朝廷的整頓,一些豪強、宗族複起,竊取地方治權。同時,為了統治西北,軍政係統內本就吸收了不少宗族部族勢力,朝廷的整頓雖然是無差彆攻擊,那些人同樣損失慘重,但漏網之餘,卻趁機擴張影響,發展壯大。甘州楊氏,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