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劉暘的進言,算是切中了劉皇帝的心理。若是劉暘拿政局動蕩、民心不穩那些老生常談的理由來勸諫,很可能隻會招致老皇帝一番斥責。
在劉皇帝看來,朝廷大加吏治,打擊貪暴,亂的隻是那些官僚,不安的隻是食利階層。民心,首先這個“民”字的定義就需要好生斟酌。
一般的小民,隻要官僚不作惡,甚至不需要他們有什麼作為,他們就能穩如泰山。官僚與小民之間,也從來隻有統治與剝削關係,整治河隴的目的,就是因為地方官員太過肆意妄為,剝削太狠,吃相太難看,小民百姓隻有叫好的,何來的怨言?
因此,這樣的說辭,是絕不可能打動老皇帝的。但是,當太子拿地方治權與宗族、豪強反複來說事,那大事上還不糊塗的老皇帝,自然得重視起來。
在老皇帝眼中,貪官可惡,可恨,但不可怕,是隨時可以拿來擦屁股的廁紙。但倘若因為究貪治吏,導致地方治權旁落,問題才更嚴重。
於是,及時收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時,拿下了那麼多官員,西北弊政也改了,朝廷的初衷也實現了。接下來,則要進入新一輪的循環之中,就從安撫西北官場開始.
事實上,西北官場之弊,屢禁不止,甚至鬨到治權旁落的結局。尋根究底,毛病又是出在老皇帝身上。
無他,老皇帝越老越急,每有事,就喜搞運動,搞株連,擴大打擊麵,進行大麵積清洗,這樣搞,怎能不出問題。
操切的行事,固然能解一時之弊,但帶來的後遺症就不能憑老皇帝的意願消失了。在當前信息、交通的限製之下,行政效率本就低下,還在西北大搞特搞,不正是讓地方豪強抬頭的機會嘛。
與之相比,還是太子劉暘那種穩中有進的做法,更適合當下的大漢,做法不同,但最終目的也能達到,同時也更符合“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
大漢的政治,應該更加趨於理性,而不應由老皇帝隨性胡來。而大漢的政治規則,本是由劉皇帝而發,但如今,很多規則都被他自己打破了,這對大漢的政治生態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不得不說,老皇帝已經不太適合繼續統治這個帝國了,由老皇帝而產生的各種問題,已經深重地影響到帝國,影響到整個帝國的方方麵麵,而太子的補漏,事實上已經開始了
比起河、隴整肅,還有便是老生常談的稅改問題了,雖然已經沒有那麼轟轟烈烈,但對帝國的影響顯然要更為深遠。
距離稅改,已經進行三年了,到今年,已經在全國全麵展開了,同時,各種問題也開始集中爆發了。最顯著的問題有兩點,一是來自地方的阻力,依舊存在,不敢當麵與朝廷相抗,但迂回周旋的招數是層出不窮。
就拿土地清丈來講,朝廷數次下詔,讓諸道州把清丈結果彙總上報,但至今為止,也隻有京畿、河南、榆林、江南四地做到了。
其餘道州,要麼是沒完成,要麼是上報的數據不實,看著都假的那種,最過分的還得是河隴,三年了都還沒有開始,問就是“西征”的原因
申斥也好,懲罰也好,地方上總有話說,當然,這個問題普遍,但總有解決的一天,終會得出一個讓朝廷滿意的數據。
相較之下,第二個問題就要讓人頭疼得多了,那便是稅改官吏的問題。任何改革,任何政策,想要推行,都離不執行人。但是,執行人的素質是參差的,以及對政策的理解也有高低,到了地方,自然也難免群魔亂舞,而最讓上頭惱火的,就屬那種的陽奉陰違以及故意曲解者。
今年以來,不管是監察機構,還是地方舉報,關於稅改官僚們“胡作非為”的彈劾,是如雪片般飛往政事堂。
其中,固然有對改革派的抨擊,有諸多不實之處,同樣,有許多人、許多問題也確有其事,看得讓人肝火旺盛。
而太子劉暘所提到的“錢、姚、王”三人,就是在地方,政績出眾,官聲很好,同時在稅改上成效顯著的三名官員。,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