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39 寇準罷相(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5012 字 2024-05-16

在基本不用擔心帝位穩固的同時,帝國的朝局政風也得到根本性的扭轉,民生之富足更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隻是安政治民,寇準早已非不可或缺了,相比之下,由寇準引發的不良反應卻在不斷發酵。

官僚、勳貴,那些在整頓改革中被觸犯利益的舊勢力,那些在方方麵麵依舊掌握極大話語權與影響力的群體,他們的不滿也逐步累積到一個很深的程度,讓皇帝劉文濟都不免憚慮。

當然,如果僅是如此,也還不至於動搖寇準的地位,劉文濟的心誌堅定,也不會因為勳貴及官僚們的反對就輕易罷相,問題還是出在寇準自己身上。

首先是與皇帝政見上的異見,是越來越大,尤其在用人選材上,皇帝對南方士林的倚重幾乎讓寇準深惡痛絕,屢次阻止劉文濟對南方出身官吏的提拔,包括對政法大學堂也是頗多指責。

至於軍事上、財稅上、法律上,寇準也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與理念,並一點一點地拿出來,如果僅是如此就罷了,但若把自己的想法當作皇帝的意誌來推動執行,那問題可就大了......

當然了,寇準倒還不至於乾出什麼明顯僭越逾製的事情來,但當他的種種言行作為帶給皇帝這樣的印象時,那他的相位就注定不長久了。

真正讓劉文濟下定決定罷相,還得是建隆六年北巡期間,劉文濟在幽州籌謀著安東之事,並且做著軍事準備的同時,寇準卻在洛陽扯後腿,他認為不可輕動刀兵,覺得與安東那邊沒到那一步,因此就行使尚書令的權威,從洛陽方麵阻止著劉文濟的軍事準備;

同時,當“六次漢伊大戰”捷報傳至洛陽後,在沒有取得劉文濟同意的情況下,又直接以政事堂的名義做出回應,遣使道賀。他還是有理由,當時朝廷的注意力都在安東內亂,顧不得安西;

在太原祭天時,劉文濟又收到了來自洛陽的一則“趣事”,說是寇準去工部視察,以司務察問一名員外郎,那名員外郎是跪著對話,並且在寇相八麵威風下,嚇得尿了褲子......

總之,關於寇相的“小故事”有很多,橫亙在他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也日漸深重,寇準是不知悔改的人,其作風也很難輕易改變。

當負麵印象在皇帝心目中占了上風,當皇帝的信任度與好感度持續下降時,他的結局也就注定了。庸庸世人常以劉文濟之寬厚比之太宗皇帝,然而接觸久了才發現,劉文濟的寬厚是沒辦法,因為他“得位不正”,麵臨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與挑戰,很多時候,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協的態度與舉措。

同時,劉文濟的寬厚,也更多地針對那些對他有用的人,一旦畫上“無用”的標簽,那麼再深的寬容都會褪色。就如寇準,沒給他炮製點罪狀,也是政治需要,畢竟劉文濟不能自己打臉。

與當年向德明罷相時,還需觀察等待、審慎決定,甚至要向德明自己請退,對寇準,可就顯得乾脆利落了,真就是一道詔書的事情。

事實也證明,甭管寇相公過去在中樞是何等八麵威風、不可一世,在皇帝的權威麵前,也是不可一世,最終隻能淒淒惶惶地遠走東南。

甚至於,連老家都不讓回,因為皇帝想讓寇準去東南,看看那裡的山河湖泊,看看他一向瞧不上的人文薈萃......

同時,寇準大概也是第一個,罷相之後讓滿朝文武彈冠相慶的首相了,除了親信死黨,幾乎沒有表示惋惜遺憾的人。做到這樣的程度,也就寇準了。

但不管如何,帝國政事堂,屬於寇準的時代從建隆八年春開始,徹徹底底地過去了,而接替他的,乃是吏部尚書韓承均。

這又是一個帶有妥協性與安撫意味的選擇,針對勳貴集團,劉文濟也同樣不敢一味的打壓,同時,朝廷中樞也不能完全由那些庶族官僚當權決策。

至於韓承均,他的能力當然無法與其父韓徽相比,但基礎素質、履曆足夠,再加上身份與時勢,他就能做大漢首相。這個位置,可是“橐相”都沒能坐上的......

PS:建隆八年政事堂諸相:尚書令韓承均、中書令許昌王劉曜、尚書仆射張知白、吏部尚書陳堯佐、樞密使楊延朗、財政使王欽若、都察使丁謂、兵部尚書張儉、禮部尚書柴熙讓(柴宗訓與高德公主劉蒹所生次子),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