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5 漢金衝突(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6855 字 2024-05-16

隨著朝廷三項大令的下達,雖然沒有大動兵,但整個帝國北疆的氣氛也隨之緊張起來了。饒樂王劉昕那邊,總算鬆了口氣,對朝廷怨言緩解了幾分。

而由於經濟製裁的緣故,也導致北境走私犯罪活動更加高漲,即便朝廷下達了犯行即殺的酷令,依舊免不了一些商賈以身犯法,尤其是生存在塞北漠南的一些歸附部落......

同時,經濟製裁這一招,對金國來說也的確是好使的,南北的貿易線,一定程度上也是漠北的生命線,當漢帝國的禁令下達之後,很多問題迅速暴露了。而僅靠那些走私活動,顯然無法彌補金國對大漢各種物資的需求。

可以想見的,漢帝國的舉措,徹底激怒了劉金,也加劇了漢金之間的敵視與衝突。從建隆九年秋開始,漢帝國北疆,西起榆林,東至燕北,處處示警,狼煙滾滾,金兵頻繁南掠。

這一回,比起過去幾年一些掩耳盜鈴的所謂“部族行為”,可要直接得多。雖然規模仍不算大,但都是金國成建製的騎兵,洶洶南來,遇強則避,遇弱則打,遇民則掠......

雖說小打小鬨,難傷根本,但金兵的襲擾依舊打破了山陽等地幾十年的安寧,麵對來去如風的金軍騎兵,漢軍以防守反擊為主,雖然取得了一些勝果,但諸邊軍隊依舊被搞得焦頭爛額。一些老一輩的漠南士民,甚至懷念起李繼隆來,當年李繼隆坐鎮漠南時,可隻見李繼隆領軍北上,抄掠契丹,可不見北軍南掠。

漢金之間撕破臉皮,就是這麼自然而然。實際上,劉金也是看準了漢帝國北顧無力,雖然以大漢的實力,南征北伐並舉,也不是什麼難事,但皇帝劉文濟顯然不願意那樣冒險。

經過一番明火執仗的試探之後,精明狡猾的劉金捕捉到了這一點,於是在進入建隆十年之後,減弱了對大漢北部諸邊的襲擾,而是再次集中力量,東征饒樂國。

在漢軍不親自下場,僅憑饒樂一國之力,靠著一些“援助”,顯然是無法力卻如狼似虎的金兵。饒樂國自大王劉昕以下,終究不像中亞三國那般能打,畢竟所處環境不一樣,經曆的磨練也不一樣。

再加上,在金國與饒樂、漢軍的多次交鋒之後,金兵也開始嘗試著使用火藥武器了。他們火器,一部分來自戰場繳獲、襲擾掠奪,一部分則來自仿製(劉金尤其重視對饒樂及漢境各種工匠的掠奪,尤其是能打造戰爭機器的工匠),生產出的哪怕是劣質品,那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進步。

因此,到建隆十一年夏,劉金實現了對饒樂攻伐最大的一次突破:兵圍興國城。這一圍,就是一個多月,不隻圍城,還有攻城。

金兵役使數以萬計的奴隸兵,向興國城頭發起蟻附進攻,再配合火箭、弓弩、石炮這樣的遠程武器,還真給興國造成了不小的威脅。若不是饒樂王劉昕德高望重,能得人心,有一乾忠誠的臣民為之據城死戰,劉昕差點就被金兵俘虜,成為帝國之辱,宗王之恥......

興國能夠保住,除了饒樂國拚死抵抗之外,主要來自於兩方麵的援應。當然不是帝國朝廷,得知興國之困需要時間,決策反應、調度籌措更需要時間。

解饒樂王於危難的,是另外兩個人,安東王劉繼覃以及燕山北道都指揮使董從儼(董遵誨之孫,由於董遵誨在北伐之後曾長期鎮守臨潢府,幾十年後,董從儼再任此職,在燕北軍政壇間也被傳為一段佳話)。

得知興國被圍,與金兵也算老對手的董從儼,立刻便察覺到了這一次的不尋常,一方麵派人打探,一方麵調集了兩萬邊軍、團練,親自率領,北上馳援。

燕北漢軍主動出擊救援,雖有些讓劉金意外,但在得知消息後,反而大喜,覺得這是一個重創漢軍的好機會,甚至於,是一個一舉將饒樂、燕北同時囊括入金國版圖的天賜良機。

在董從儼軍行進到白城以西、他魯河畔時,遭遇了由劉金親率的四萬金兵的襲擊。這一回,劉金吃足了苦頭,董從儼在應對金兵襲擊上早有充足準備。

即便金兵人數倍於漢軍,但沒能在前幾波衝鋒中,擊垮漢軍軍陣,他們就失去了速破“董軍”的機會。相反,在懂從嚴從容不迫的指揮下,漢軍結陣自守,穩中有進,甚至發起局部反擊。

在漢帝國的軍事曆史上,有無數戰例可以證明,當漢軍結成軍陣之時,隻要指揮體係不亂,士氣不泄,在他們的“領域”內,就是無敵的。董從儼,隻是用幾年的時間,讓燕北漢軍找回了一些被歲月磨平了的東西。

陷入短兵相接的混戰之後,劉金也感覺到不對勁,等他調整戰術,擺脫與漢軍軍陣的廝殺時,已傷亡三千餘人。接下來的五日,雙方就在他魯河邊對峙著,金兵嚴密監視漢軍,漢軍則在董從儼的指揮下,渾然無懼,不動如山......

一直到興國城那邊傳來消息,金兵敗北了,劉金留在興國監視城池金兵,安東國大將劉尚遠率領一萬軍,聯合城內守軍,一舉擊潰金兵,斬首數千級,餘者狼狽而逃。

得知此消息,劉金大驚失色,再也顧不得與董從儼軍糾纏了,迅速撤兵。董從儼見機,親率燕北鐵騎追擊,在饅頭山東麓遭遇金兵反擊,折兵上千。

從他魯河到興國城,劉金遭遇了自他滅契丹、反漢以來,第一次重大失利,狠狠地打擊了其驕狂之心。而從這一戰開始,也徹底掀開了漢帝國反擊乃蠻金國的序幕。

董從儼之出兵,後續還引起了一個插曲,朝中有文臣攻訐他,說他未經請示,擅自動兵,玩忽職守,置燕北安危於不顧。直言其若兵敗,燕北有失,董從儼罪責難逃,甚至有指責他在最後追擊劉金過程中的損兵折將......

所幸,劉文濟還算清醒,沒有被帶進溝裡去,董從儼的決定雖有有待商榷之處,但不管是初衷還是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他劉文濟,還沒到容不下將帥一些臨機決斷的程度,因此,他不隻褒獎賞賜董從儼,還將上表的幾名朝臣,一並發配到燕北都司下屬聽用。

至於安東國出兵救援,則在情理之中了,畢竟饒樂若有失,他們就將直麵金國威脅,為了安全利益,也得有所作為,這也是劉文淵留下的一乾輔政重臣的共識,並且讓劉尚遠這“三駕馬車”之一親自領軍。

須知,在劉文淵時代,安東國與饒樂國之間的關係多有不睦,因為劉文淵對他十四叔的慢待與蔑視,不過,經此一戰,從劉繼覃開始,兩國關係開始有了徹底的改善......,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