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緩走在長廊上,朱悟淨的心也逐漸沉下。
曆史像是一個小姑娘,任由他人打扮。
無人可以知道的曆史的真相,除非親眼所見,也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朱悟淨終於親眼見到了明朝的風土人情。
先是見到了朱高煦,又見到了朱瞻基。
朱悟淨忽然有了新的想法。
“或許,關於父王的造反,隻有一句為真,其他皆是假的。”
他在心裡琢磨,逐漸有了一個猜測。
朱瞻基需要削藩,但是有建文珠玉在前,自然需要名正言順,更需要拿一個人開刀,那個人就是朱高煦。
而且,永樂朝時朱高煦和朱高熾兩脈爭奪皇位的繼承權,也讓朱瞻基心中憤慨。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朱高煦叛亂”。
曆史上的朱高煦叛亂十分搞笑,如今看來或許不是搞笑,而是疑點重重。
朱高煦全程經曆過靖難之役,多次救下朱棣,是個能獨當一麵有很高軍事素養的人,造反的幾件套殺官奪權征兵奪城不可能不會。
直接宣布造反,然後呆在城裡等兵來剿實在過於愚蠢,之後投降後還惹怒宣宗更是沒有必要。
曆史上的記載的朱高煦叛亂,既沒有殺死地方官,也沒有占據任何城池,甚至沒有什麼大戰……
這完全不符合朱高煦在靖難時展現的武功赫赫。
換言之,朱高煦的叛亂,完全是朱瞻基削藩的誣陷。
按這種想法,或許隻有最後的掃堂腿是真的。
實在氣不過朱瞻基的做法,一怒之下給他來了一腳。
至此為止,曆史上關於朱高煦的叛亂,就有了兩種說法,一種是朱高煦真的叛亂,一種則是朱瞻基誣陷漢王。
真相如何,無人知道。
即使是朱悟淨也難以看清。
“我不敢賭。”
朱悟淨歎息一聲,緩緩走入文華殿。
詹事府的官員大多下獄,以往輔助太子朱高熾處理政務的官員基本不在,整個大殿除了服侍的內官,也隻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吏,除此之外,就是趴在桌子上,對著奏折咬著毛筆的朱高煦。
啪啪——
父王果然不凡,這咬筆頭的聲音竟然如此響亮。
心中腹誹兩句,朱悟淨上前。
“父王,你沒事吧?”
“唉,好兒子,你來了。”
朱高煦大喜過望,放下咬著的筆頭,揮手示意朱悟淨靠近。
“幫你父王看看,這個折子是什麼意思。”
朱悟淨無語地上前,而後眼前一黑……這些文臣的折子遣詞造句還真是複雜。
問題不大,他雖然是在水下挖掘的,但也是半個曆史係的,再加上前身留下的肉身本能記憶,倒是看得懂這些奏折,隻是讀起來有些不習慣。
旋即,朱悟淨下意識地提起筆,在這個折子的斷句處,畫上標點。
朱高煦愣愣的看著這一幕。
他不喜歡讀書,可是看到自己兒子低著頭,拿著筆一邊讀一邊寫,竟然覺得讀書也不是什麼令人難受的事情。
片刻之後,奏折上已經用紅色的筆鋒標好了標點。
朱高煦低下頭,重新在心裡讀了一篇,發覺有了這些標點,這個遣詞造句有些炫技的奏折,竟然變得簡單不少。
至少他不用費腦子句讀。
“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