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中,一句“日本,石見銀山”似是一盆透心涼的冷水澆滅了在場所有人的野心。
在場的文臣全數小心翼翼地看向朱棣。
此時,這位殺伐果斷的皇帝,臉上流露出掙紮之色。
見到這一幕,楊榮立時上前:“陛下不可!”
“日本乃是太祖親自定下的十五個不征之國,若是如安南一般,有不忠不義之舉,出兵倒也合乎禮製。”
“如今怎可為了掠奪金錢而出兵?”
“這不是王者之師的行徑,更不是天子該有的作為!”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為“不征之國”。
並在《皇明祖訓》中說: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
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
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換言之,隻要十五個“不征之國”沒有主動進犯大明的行為,後世皇帝就不該出兵。
之前朱棣出兵安南也是事出有因,占據大義的名分。
建文元年,安南國相黎季犛殺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蒼為帝,並改名胡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