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誤信安南王陳氏嗣絕,封季犛為王。
不久,故安南王之孫陳天平來奔,季犛佯請陳天平歸國為主。
換言之,朱棣出兵是因為安南王族請大明出兵,至於後來占了地方就不走,那完全是因為安南王自願的。
若是沒有這個大義,朱棣未必會出兵,即使鄭和下西洋很需要安南作為休息的補給站。
朱悟淨冷聲道:“沒有不忠不義之舉?我看未必吧?”
“若是沒有侵犯我國,那麼沿海的倭寇來自何方,太祖為何要在山東設置五十餘衛,我大明沿海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備倭軍?”
“瓦剌、蒙古南下擄掠是不忠不義,是侵擾百姓。”
“倭寇入侵沿海地區就可以被原諒嗎?”
聽到這話,朱棣有些心動。
他不太想直接違背祖訓,但也知道變通。
無論是借口出兵安南,還是施行津貼製度,抑或是鈔法改革,都是在不違背祖訓的前提下,施行自己的政策。
得國不正。
簒逆之徒。
這樣的詞彙一直困擾著朱棣,他倒也不是懼怕死後到了地下,他爹揍他,就算要揍也不是因為不遵守祖訓這種原因。
但是……
朱棣隻是不想再增加身上的罪業了。
現在朱悟淨已經將理由和大義交到了他手上,朱棣覺得或許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