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邊,朱高煦的營寨安劄在此。
這次他攏共帶了一千人馬,數目不多,但是朱高煦覺得無所謂,到了地方再找人便是。
從靖難之時,他就是軍隊的第一人,無數武將都對他表示支持。
朱高煦或許指揮不動文臣,但是大部分武官都要給他幾分薄麵。
營帳之內,朱高煦看著桌上的堪輿圖,眉頭緊鎖。
在他的身旁,漢王府的紀善周巽攏袖而站。
朱高煦的手指放在堪輿圖上,深吸一口氣,任由湖邊的濕氣進入胸腔。
“沒想到,沒想到,咱還可以指揮動的人,竟然隻剩下這一點。”
“殿下……”
周巽有些擔憂。
“我已經不是漢王了。”朱高煦打斷周巽的話,方才歎息道:“永樂七年的一戰,邱福、王聰、火真、王忠、李遠全數戰死,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這一戰,過往支持我的武勳損失大半,而我卻沉浸在應天府的陰謀詭譎之中。”
“武人的權勢日漸縮小,文人的權勢卻日漸增長。”
“朝堂上,對咱的支持也日漸式微,以前和我一起的士卒、將官也在太平日子中,不是解甲歸田,就是調往他處。”
“咱……這些年到底在作甚?”
朱高煦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他看著這張堪輿圖,上麵標注著沿海各衛所的位置,隻是這些衛所的人,早已不是他認識的那些人。
周巽見朱高煦有些失落,安慰道:“王爺不必介懷,這些文人看似勢大,但是世子一招軍機處,一招密奏製,就剝去文官的權力,太子的黨羽被肅清大半。”
對此,朱高煦依然憂慮重重。
“這件事瞻壑與咱講過,自永樂七年的大敗之後,朝廷的文武製衡的局麵就已有失控的趨勢,連帶著咱也失去繼承大統的資格,隻能作為製衡大哥的棋子。”
“同時,爹也不能任由文官集團做大,所以無論私人關係如何,都要將文官下獄,以此保持對文官的打壓。”
“隻是隨著軍機處和密奏製的出現,爹已經基本掌控文官集團,不再需要用將官員下獄的方式,打壓文官集團。”
早在永樂初期,朱高煦和朱高熾爭奪儲位,本質上就是文武之間的對抗。
支持朱高熾的文官代表就是大才子解縉。
支持朱高煦的武勳代表則是淇國公丘福。
真正的最大支持者沒有直接表態,因為無論是文官和武官都是朱棣的官。
但是。
丘福的那一戰輸得太難看了,直接讓朱棣不得不親征漠北。
大明最大的戰功就在北方,禦駕親征,再加上親自指揮,導致所有的戰功全數落入朱棣的手中,也隻能落入皇帝手裡。
戰功的缺少,導致了武官的權勢下降。
朱高煦這些年一直被應天府的爭鬥蒙蔽了雙眼,直到現在,才猛地發覺,他想要當皇帝,就必須要有人支持。
而他朱高煦的基本盤就是軍隊。
現在,這個基本盤都最底層的軍戶,到最上麵的武勳,比起朱高煦優先遵從朱棣。
換言之,永樂十二年還在支持朱高煦奪嫡的人,已經不多了。
周巽出言誇讚:“我們那位萬歲爺為了遏製文官集團做大,不得不讓錦衣衛大規模興獄,以此敲打朝堂上的文官,結果世子兩招,就直接在悄無聲息中完成對文官的打壓,實在精妙。”
“瞻壑確實聰明。”
朱高煦得意地笑笑,而後臉色陰沉,若有所思。
“周紀善,咱問你,若是……”
話隻說到一半,朱高煦卻忽然停下,改口道:“瞻壑過兩年也該成婚了,你覺得王聰、火真、王忠、李遠這幾人家中女眷,哪個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