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可能會被消防員叔叔們點讚的設定對於原住民來說……那真的是隻有冷一個字了。
應天府地處長江以南,一年四季中有三個半季的氣候是潮濕的,宮殿建築為了防禦需要以及顯得莊嚴大多隻建設一層,就算大明皇宮在建造的時候特地鋪設了防潮的墊料和地基,也擋不住那從腳底下泛起的寒意。
不過,洪武帝十分貼心地給年紀幼小的小皇子小皇女們做了火炕,以保證他們睡眠時的溫暖。
至於年長些的皇子皇孫嘛……咳咳,洪武帝大手一揮,表示成年人火力旺,沒必要搞這些有的沒的,大家一起靠暖爐取暖就成了,否則進進出出一冷一熱反而容易著涼。
不過,比起在臥室上的摳摳嗖嗖,洪武帝在某些地方的布置卻十分大方——文華殿和文淵閣。這兩處都被洪武帝派人砌了專供暖氣走動的磚牆,比起暖炕的局部供暖,暖牆的供暖是全方位無死角的,隻要在殿內,任何一個角落的溫度都一樣。
這兩處前者是太子和太孫工作學習的地方,後者則是如今大明的文臣能吏們修書撰學之處。
是的,修書。
在洪武二十四年,或許是已經虛歲十八歲的皇長孫和三十六歲的皇太子給了這位六十三歲的大明開國皇帝極高的安全感,加上三年前,藍玉帶領大明的軍隊一路北突至捕魚兒海,大破北元軍隊。
當時的蒙古大汗孛兒隻斤·脫古思帖木兒被藍玉打得丟盔卸甲,在逃跑過程中被其部將也速迭兒所殺,他的次子地保奴以及後妃、王公全數被俘,藍玉帶著一萬多個俘虜回到了大明。
此次戰役可以說是漢民族有史以來對北戰爭所取得的最大戰果,再往前數可以與之媲美的就隻有昔日漢朝驃騎將軍的封狼居胥了。
但哪怕是和霍去病相比,這次戰爭的意義和結果也不遑多讓,霍去病當年打到了匈奴的聖地,將匈奴單於趕得四處逃竄,這次大明是真的抄了北元的王庭,連君帶臣俘虜了上萬人,
更牛掰的是,大明軍隊還真的把這幾萬人安安穩穩地從草原上帶到了應天府,一路穿過了大片草原和北方勢力範圍,都沒被人搶回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起打到王庭,這個大搖大擺帶著俘虜過草原的舉動更能讓人看到北元勢力的衰弱。
因此,說這一場戰爭之後朱元璋最大的心腹之患已除,一點也不為過。
至於草原上那個新任的蒙古大汗……洪武帝表示:咱一點都不care。
新任蒙古大汗就是那個以下犯上殺死前任蒙古大汗的也速迭兒,這人掀翻了老上司後自立為王,隻要不是個傻子,都知道他這麼做的後果。
哪怕前任是個被明軍攆得到處跑的廢物,作為臣子、作為親族,這樣來一刀背刺然後自立為王,那不就是明明白白告訴自己的血脈和彆的勢力,大草原亂鬥亂殺稱王活動正式開始嗎?
可想而知,從今往後草原上會出現多少零散勢力,等那些勢力互相爭鬥磨合再壯大,大明起碼可以安穩個二十年。
這位老兄簡直就是犧牲自己一個人,成全了整個大明朝喲!而且除了這點外,這位仁兄還幫大明殺死了先王的長子。
現在,黃金家族的長子被殺,次子被俘,可以說其已經沒有了直係繼承人。
雖然說按照草原上的規則是實力為上,血緣這東西不算什麼,但是在蒙古人南下的過程中,這個自身文化曆史比較淺薄的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漢文化的浸染,在元滅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王公貴族就開始喊起了嫡庶、忠孝的口號。
這點從也速迭兒叛亂自立為王後有不少遊牧部族投向大明就能看出來。若非是北元朝廷自己亂了,不少臣子選擇投降,就算是藍玉再猛也無法獲得如今這可怕的戰績。
這世界上還有什麼能夠比老鄰居自斷翅膀,從飛鳥變成走地雞更能讓人快樂的嗎?
有,那就是咱兒子孫子都比死對頭的崽能乾!
彆人家的崽搞得自己家破人亡,祖宗家業拱手讓人,自家的崽接下了國家重任,讓他老頭子可以種菜、討飯,和老婆牽著寵物蕩馬路。
想想苦逼的死對頭,洪武帝就快樂得不得了。
不得不說,朱元璋也算是皇帝中的奇葩,同樣是個長壽皇帝,同樣有個年長又有好名聲的嫡長子,朱元璋對於兒子的信任和放縱簡直是任何朝代的皇帝都比不上的。
木白甚至覺得自家爺爺假如有一天看到他老爹披著黃袍,絕對不會有什麼雷霆大怒,甚至會立刻扒拉著兒子讓他轉圈圈給自己看,沒準自己看了還不夠,還得拉著兒子去給馬皇後看看。
中心思想大概就是:咱兒子穿黃袍真好看,像我。
當然,生於亂世,長於戰爭,師從大明文武頂級梯隊的太子朱標肯定是做不出來這種明顯僭越的事兒滴,所以,洪武帝的不靠譜也沒機會向大家展示。
咳咳,扯遠了,大明的皇帝陛下這段時間除了軍政要務還要經手外,幾乎不再插手其他朝廷事務,因此,有些過於無聊的皇帝陛下就開啟了溜達模式。
等他去孫子的書社轉了兩圈後,洪武帝大手一揮,表示朕想要修書。
在洪武帝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朝中臣子有一半麵如菜色。為什麼呢……因為洪武帝他……有著非常、非常、非常糟糕的不良記錄啊!
雖然現在朱元璋也能算是出口成章,典故信手拈來,甚至可以給科舉文人的考卷評個優劣,但在當年他可是個實打實的文盲。
朱元璋是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才得以開蒙正式接受教育,而他這種先立業後念書的人就會有個天然的毛病。
——那就是刻薄。
成人的世界觀已經形成,留給學術著作的空間不多,而且朱元璋還是個有成就的成年人,這就導致他一看書就會下意識去挑刺。
看到此處覺得荒謬,那兒覺得不妥,這兒那兒幼稚,一入眼,字字句句均有鄙陋之處。
所以,當年剛剛登上帝位的洪武帝就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他看書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後非常憤怒,尤其是那句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更是戳了老朱的脊梁骨。
這句在現代人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話語在封建時代卻是對王權十足十的挑釁,孟老夫子那簡直是指著皇帝說:“你的重要性不如老百姓,是有了百姓才有你,你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這誰受得了?
他辛辛苦苦從刀山火海、屍山血海裡闖出來,趕走蠻夷,重複華夏榮光,可不是為了做人民公仆二等公民的。
於是,朱元璋立刻大張旗鼓地將孟子從孔廟的祭祀台撤了下來,廢除其“亞聖”的封號,並且親自著墨修改孟子的學說,將那些民本思想全數刪除,此外,他還命令天下學子背誦由他修改過的《孟子》學說。
這件事發生在洪武三年,曾經也鬨得相當轟轟烈烈。而等到洪武帝的大孫子拿起第一冊課本的時候,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手中的《孟子》還有這樣的故事。
因為就在那十年間,有無數的讀書人、書商和官員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明著暗著將被洪武帝校對過的《孟子(改)》控製在了極小的範圍內,因此,《孟子(改)》到底還是沒有流傳出去。
當然,這也是因為洪武帝做了幾年皇帝後思想更成熟,他漸漸想明白了自己當年做的事多傻,然後就默許了這樣的狀況。
皇帝嘛,麵子大過天,就算知道自己之前做得不對,也不會認錯的。後來,朝中一個臣子鬨著要為孟子翻案,洪武帝也就順勢借著這股東風將孟子像重新放回了孔廟,此事也就算了了,但讓他出言廢除自己編纂的書,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最多,最多也就是當不知情的大孫子校對完儒家十三經並且將之刊印分發的時候不發言而已。
洪武帝裝傻,當然沒有愣頭青跑出來對小皇孫說:哎,你爺爺之前改過孟子啊!殿下你發出去的是原版的嘿!
那不是愣頭青,那是傻子,在宮鬥劇裡活不過人物介紹的那種。所以,這個曆史典故木白完全不知道,也因此他還真不能理解為什麼當爺爺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滿朝文武的表情都是一片空白。
不過,大臣們的表情再空白也沒用,洪武帝天生一身反骨,你不讓我做的我要做,你說我做不到的我也要做。於是,這位大明皇帝欽點了一乾文臣、翰林,熱熱鬨鬨地開啟了洪武朝第一次書籍整理。
洪武帝大手一揮,表示要麼不乾,要乾就要乾最好的,他打算收集民間散佚的孤本重新抄錄整理,編一套史無前例的文獻大成。
事實上,當他在大朝會上說出自己的決定時,有九成九的官員都請他“三思”。
皇室有三大耗錢項目:打仗、造宮殿,還有一個就是修書了。
彆看修書動靜很小,看起來也頗為簡單,就是將書冊抄錄一遍,最多也就是改個錯彆字再思考一下選這篇還是那篇。事實上,這項活動耗時耗力得很,一些隱形成本疊加上去,那可不是一點兩點耗錢。
旁的不說,就拿如今放在文淵閣裡頭的《元史》來說吧,當年它的編纂名單可謂是星光熠熠——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名滿天下的江東二儒宋濂、王褘為總裁,靠著兩位儒生的人脈,明朝廷請來隱於山林之中的十六名隱士,並學子無數,在元本就有汗青記載的情況下都用了一百八十餘天才倉促整理完畢。
因為編纂得倉促,加上缺乏彼時北逃的順帝資料,洪武帝又派人去民間收集資訊,一年後重新開局,這次隻順帝紀加之禮儀、食貨誌,便用了一百四十餘天。
也就是說,在洪武三年,大明朝廷辦公效率最高、曆史資料最全、國家最支持的情況下,編纂一冊史書就用了近一年的時間。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兩位總裁幾乎是被耽誤在了這件事情裡麵,他們以及輔助幫忙的翰林所要承擔的工作全都被移交給了旁人。要知道大明的朝廷編製人數本就是社畜級彆,那一年,那些被抽調了工作人員的部門簡直都忙瘋了,所有人都像陀螺一樣連軸轉,轉到人都要暈過去啦!
那一年,大明官員官二代的出生率為史上最低便是明證!
現在又來一次,還是要編纂上下四千年級彆的全書,那不是要人命嗎?編纂這玩意,以大明如今的國力,將書從民間收集過來就得花個一兩年。考慮到書籍大多是民間私印,搜錄、版本比對再矯正又得耗費一兩年,再謄抄刻印校對,沒個八-九年打不下來。
八-九年啊!按大明如今的平均壽命,那都是人生的四分之一啦!
抗-議,必須抗-議!
反對,堅決反對!
陛下,咱們知道您現在有錢,戶部尚書那張春光燦爛的臉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事,但有錢咱也不能這麼花啊!
奉天殿內頓時如水入油鍋一般,炸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