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德順手中接過銅鏡,很大!
工程隊嘛,連辦公桌上就放著把卷尺:張楠隨手拿過來一量,直徑有22公分!
還很重!
三國時期的絕大多數銅鏡比較薄,還不如漢鏡的厚度,但這麵銅鏡厚度大約有0.6公分,非常厚實!
整麵鏡子通體漆黑,基本無綠繡,一眼看上去就有種曆史的厚重感。
而且這麵鏡子背麵線條清洗,明顯是麵“頭模鏡”:銅鏡是日用品,需要大批量鑄造,一個模具會使用多次,不會像那些青銅禮器那樣是一模一器。
所以玩銅鏡,除了要注意一般意義的品相外,是不是頭模鏡也是衡量一方銅鏡價值的重要標杆!
所謂頭模鏡也挺好理解,就是第一次澆鑄的銅鏡,紋路特彆清晰,價值遠超過二模三模鏡——一般來說,外形出處完全一致的銅鏡,由於清晰度不同,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格會相差10倍以上!
“艾倫,這就是華夏古代的青銅鏡?真漂亮!”
妮可也被鏡子背麵的圖案吸引住了,“上頭好像是人物吧?”
“是,還是個故事,是畫像鏡。”
這麵銅鏡上並沒有三國時期銅鏡流行的銘文紀年,可能是東漢時期鑄造的也不一定,也許當初就是墓主人的家傳心愛之物。
當然,也有可能是吳國時期鑄造的,這個誰都搞不明白,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麵銅鏡能屬於東漢畫像鏡的範疇。
張楠指著背麵的高浮雕人物到:“東漢畫像鏡在華夏古代銅鏡藝術發展史中位列三大巔峰之一,其輝煌的藝術成就足可與大唐盛世的高浮雕工藝相媲美。
而且東漢時期的畫像鏡不僅工藝精湛,一般還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這是其他類型的銅鏡很難比擬的…”
兩個美國女人之前都沒見過華夏的青銅鏡,這會一看到這麵工藝精湛、至少1700年前的銅鏡,這不奇怪才不正常。
古代西方世界也有銅鏡,不過西亞、古埃及、古羅馬和古希臘那時候流行的是圓板具柄鏡,而華夏一直以來使用的是圓板具鈕鏡,這就形成了遠古時期兩個不同地域文明的兩個不同類彆的銅鏡係統。
說白了西方人的鏡子一般有柄,而華夏的古銅鏡是用鈕。
直到宋代,華夏才出現有柄的銅鏡——不過顯然不符合華夏人的審美觀。
銅鏡要是連著個銅柄,怎麼想怎麼彆扭!
而且西方古時候的銅鏡裝飾雖然也有其特點,但若論工藝精湛程度,華夏銅鏡能甩它們幾條街——也難怪妮可和珍妮驚異於這麵銅鏡的精美。
剡縣能出土東漢末期之後的頂級銅鏡一點不奇怪,因為這是有曆史原因的。
因為東漢末年開始,北方連年戰亂,這製鏡工藝下滑;但在華夏南方,社會相對安定,而且就在剡縣隔壁的會稽,從東漢末年開始一直到到兩晉南北朝,都是華夏頂級製鏡中心。
有東漢三國時期的頂級銅鏡在剡縣出土也就不奇怪了,文管會的庫房裡據說就有不少。
張楠再次仔細看了看銅鏡背麵,對兩個女人道:“這麵畫像故事鏡,講的是華夏曆史上差不多2500年前的一個著名曆史故事...”
什麼故事?
吳越爭霸唄,這是麵伍子胥畫像鏡,
銅鏡背麵以四枚乳丁將鏡背紋飾分為四組,刻畫了春秋末年越王與範蠡策劃謀吳,將西施、鄭旦等八名美女敬獻吳王,最終逼得伍子胥憤然自刎的曆史事件。
鏡麵以順時針旋轉,高浮雕工藝,四個區分彆為:越王和範蠡→越氏二女→吳王→伍子胥。
畫麵以漢代敘事畫的方式,刻畫了伍子胥忠直敢諫,卻最終被吳王賜劍自殺的情景。
外圈還有三道紋飾,畫麵幅幅連貫相接,互為呼應,嫻熟的工藝將人物的姿態表情刻畫得淋漓儘致,鑄造極為精致,可謂東漢畫像鏡中的精品!
不過華夏人一提這件事就能理解這個故事,但妮可和珍妮就不行了:什麼春秋戰國都還是才知道幾個月,吳越爭霸對她們而言實在有點太深奧。
“聽不懂沒關係,咱們回去慢慢研究。”
這話就挺有意思了,隻是妮可同珍妮還不知道:能聽懂英文的幾位這會就當耳朵沒帶來——人都會聯想的,鏡子上有西施、鄭旦,這邊老板也是兩個女人陪伴左右,
哈哈…
慢慢研究…
珍妮也接過銅鏡仔細看了看,發現鏡子正麵竟然還能照出人影來!
更加感覺不可思議:張楠都說了這是從土裡挖出來的,有1700多年曆史,就算這鏡麵已然漆黑,但都還能照出人像!
“銅生鏽不是綠繡嘛,怎麼成黑色了?”
珍妮說出了心中的疑惑,張楠笑笑道:“這是‘黑漆古’,在出土的華夏古代銅鏡中,就隻有這種銅鏡表麵漆黑發亮、具有光滑晶瑩的玉質感,這種銅鏡就被稱為‘黑漆古’銅鏡。
這種銅鏡具有極佳的耐腐蝕性能,特彆受收藏者喜好。黑漆古銅鏡若長期在手中把玩,就會使表麵光亮如鏡,到時候就會被稱為‘傳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