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瓶,外形和常見的瓷器茶壺差不多,功能其實也半斤對八兩,隻不過一般茶瓶的體積更大些、質地不同而已。
與茶壺相比,茶瓶粗陋,就是個典型的“傻大粗”形象。
現在農村裡還有人會提著茶瓶去送水,但要不了幾年,這東西就隻會在角落裡積灰,或者乾乾脆脆的被扔掉。
哦,在新世紀裡的一些古裝劇裡倒是能看見,也不知道劇組道具師從哪找來的,鄉村野店大俠喝茶常配。
而且這玩意流行時間還不短,有個兩三百年這外型就沒有多大變化,不過當改革開放十幾年後,傳統的農耕社會被工業社會取代,茶瓶也就很快被時代淘汰了。
外表粗陋的茶瓶幾百年外型不變,張楠咋知道的?
在博物館裡看到的?
它可進不了普通的曆史博物館,最多在些民俗博物館裡找塊地方。
不是,對於茶瓶的流行時間,張楠的了解來自實際生活中的遭遇和經曆。
這了解的過程……
一點也不愉快!
張楠在做古董這一行之前對茶瓶沒什麼感覺,但也不討厭:自個雖然在小縣城長大,但小縣城的居民嘛,十有八九老底子都是農村的,成年前,這一年到頭的,總會有一兩個月時間是在農村長輩家度過。
就算老城關的人,農村裡的親戚也不會少,去農村的時候也不少:夏天農忙季節,田間地頭總能看到半大的孩子們提著茶瓶、挎著籃子給田裡農忙的大人送飯送水。
農忙季節,做飯燒水這些活,這會一般都交給家裡十來歲的孩子:家中有還能乾點家務的老人的家庭還算好,簡單的飯菜做好,孩子們送去田裡就行。
要是沒老人,孩子們生活上不早熟都不行!
如果隻是這些,張楠還會用親戚鄰居家裡的茶瓶倒涼茶喝,感覺上也就是一件很常見的廉價日用器而已。
但後來做了古董生意,特彆是開始同挖機兄弟們打交道後,張楠到農村,如果在哪個犄角旮旯看到這種因為時代發展而被拋棄的茶瓶,這心裡就會感覺怪怪的。
甚至是彆扭!
因為在會稽地區,一般的傳統喪葬習俗上,在墓葬封門之前,會在墓室-內、棺材前放幾份酒菜和茶,讓逝者能在陰間享用。
水用什麼裝?
世紀末開始那是什麼東西都有,熱水壺、保溫壺、涼茶壺
但在老傳統中,就是茶瓶!
傻大粗笨的茶瓶!
這習俗從何時開始不知道,但清代的時候絕對有,不用查資料,墓葬裡基本都有這玩意:和挖機兄弟打交道,你不能老在家裡守株待兔,有時候也得打個電話問問人家最近在忙點啥。
交流、維持感情,讓彆人記得你這號人物,有東西發現時,人家才會想著你。
有時候彆人在丘陵、半山區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乾活,張楠還會開個車子去轉轉,人嘛,到自然環境下走走也好;
有時候“挖機挖寶界新人”還不會辨識古墓年代,挖出老墳就會給你打電話,壓根就不會先判斷有沒有價值。
有微信啥的時代還好,幾張照片傳過來就能看個七七八八、有沒有價值也就知道了;沒微信、彩信的時代,單單靠語言描述還不靠譜,那就得親自去一趟。
其實基本上隻要挖機手們來電話、自個又抽得出時間,不管有沒有照片,張楠一般都會親自跑一趟。
就算十有八九浪費汽油和時間,還要搭上點香煙,張楠還是會去。
人與人的信任、交情就是這麼來的,“挖寶界新人們”的積極性你不能打擊,不然下次他很可能不給你打電話,或者自認為挖到的東西沒花頭,不好意思給你打電話。
這種教訓,張楠可是啞巴吃過黃蓮的:那兩個建州窯或者婺州窯的油滴茶盞,就是因為挖機兄弟認為已經破了沒價值,就沒第一時間給張楠打電話。
結果等到張楠隔了兩天看到那兩張挖機手順手拍下的照片,油滴盞碎片都在房子地基地下了!
差點後悔的吐血!
關係搞好,“新人們”隻要挖到老墳就會來電話,隻是一開始分不清玩古董的人對“古墓和老墳”之間的概念區彆——在會稽地區古董圈子內的一般概念裡,清代以下至民國的墓葬算老墳,明代開始往上才算古墓。
結果不少墓穴中連淤泥沉積才剛剛開始的清代、民國早期墓葬被發現,張楠也會花時間跑一趟。
然後告訴挖機手,以後這樣的老墳就不用重視了,沒意思的。
跑一趟和電話裡直接告訴人家這種老墳無用,這打交道的效果不一樣的,彆人會感覺到尊重。
難道那些挖機兄弟就不知道,這地上就能看到的老墳是沒花頭的?
他們知道,隻是很多清代,甚至是民國老墳,這地麵上是一點也看不出來,早已埋沒地底之下。
剡縣附近以前的墓葬習慣,一般是在山坡上用磚石構築成n形的墓穴,這是完全或者大半露出地表的墓室,然後再在上頭蓋上厚實的封土,形成大墳包。
不過隻要墓葬裡的墓主後人隔個四五代人的時間,很多墳墓就成了無主墳墓,後人不可查了。加上剡縣、新昌地處江南,隻要幾十年無人上墳、冬至時節不在墳包上加土,這些墳包很快就會隨著水土流失、沉降、植被生長而同附近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同時漸漸被人們遺忘。
有時候挖掘機在丘陵地帶的村子附近修個邊坡,都會挖出一長溜幾座,甚至十幾座老墳。
這種情況下,村子裡八九十歲的老人們有時候會說:“一片好像是誰誰誰家祖上的,六七十年前聽誰誰誰說起過。”
那他們的後人呢?
有時候在,那樣可能會有人去給自己家的什麼太太祖奶奶、太太舅公什麼的上柱香、燒點紙,然後……
該乾嘛乾嘛,祭祀一下就行了。
也有講究、有錢的人家可能拜托本村或者附近村莊的“材腳先生”(用洋氣的說法就是“入殮師”),幫著看看有沒有遺骨什麼的,然後在附近新修一座勉強湊合的墓葬,不讓先人屍骨無存。
但這種情況極少,因為上百年的變化,人的親情血脈本就會淡化——按華夏古製輩份,父係這邊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