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郎機的大船一出現,立刻蜂擁而上。
因兩國先前在屯門島有過摩擦,船上的佛郎機商人如臨大敵,差點就火並起來。
不過在船上通事的溝通下,發現隻是尋常抽分,對自己征收的實物商稅,也就不再反抗。
甚至還拿出銀兩進行賄賂。
有心算無心,自然占了上風。
東莞的巡檢不僅錢照拿,連船上的船工、通事,也都有了初步聯絡。
楊一清判斷,接下來,佛郎機的警惕之心,也許會大大降低。
由此事,佛郎機會得到一個訊息。
先前的交戰,可以被歸於官府之間的事。
商品交易,還是照做不誤的。
先前汪鋐向楊一清提出,自己想要取得佛郎機的火器,然後再自行仿製。
楊一清想的,就要大膽得多了。
他不僅要火器,更要佛郎機的蜈蚣船。
中國的大船,不是不如佛郎機嗎?
那為何不能弄一艘來仿製一番?
當年三寶太監遠航的寶船圖紙已經沒了,皇明如今憑借自己,恐怕不能在短期內,製造出足以抵擋佛郎機的大船。
想法子弄一艘來試試看。
即便如今用不上,以後也會用上。
滿剌加乃朝貢藩國,今佛郎機據之,欲竊皇明,一計不成定再生一計。
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定要將其徹底從滿剌加趕出去,才能穩定廣東沿海一帶的安寧。
自太祖定下十五不征之國後,東南沿海的倭寇之禍,已有愈演愈烈之勢。
朝中不少迂腐人,以《祖訓》為由,不許大軍征討。
已經有了一個倭寇,可不能再多一個。
再者,佛郎機的蜈蚣船,亦可日後為討伐倭寇所用。
中國的水師還是差了些,若非佛郎機,豈知世間已有蠻夷造出這等船隻?
楊一清對佛郎機這個蠻夷之國,有些好奇。
其服飾、語言與中國異,卻能造出此等大船和與眾不同的火器。
那其國內,該是何等情形?
若天子有意,是否可以重啟當年三寶太監之事,重新一覽各國?
不過楊一清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
海禁一事,是太祖定下的。
雖然太宗讓三寶太監率船遊曆各國,但寶船圖紙及當年的航海圖被毀,就可看出朝臣的態度了。
更不提當年太宗為此事所耗費的銀錢了,如今哪裡來這麼多銀錢去支撐此事重啟。
寸板不許下海啊……
楊一清重重一歎。
這事不好提,提了天子會為難的。
不過從佛郎機手中,奪其船隻的事,楊一清是勢在必行的。
這是他認為,必須要做的事。
不能僅靠火器的威力。
船隻速度跟不上,火器射程再遠,也打不中敵船。
待廣東戰事了結,再將佛郎機的蜈蚣船和火器,於沿海一帶推廣。
屆時,何愁倭寇除不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