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賁正想著怎麼能把楊大俠跟使鉤鐮這種下三濫武器的殺手相提並論,猛然間一隻大腿架到了他的身上,一隻手也從腰間摟了過來:“苒兒……”
卻是楊放睡得迷迷糊糊的,把張賁當成任苒摟到了懷中,一隻手還上下撫摸著,口中喃喃:“苒兒,你如何長胖了……”
張賁把他的手挪到自己肚皮上,夾著聲音說:“是啊楊郎,我懷了你的崽,你可得對我負責呀!”
……
第二日是南方小年,雖然宮廷地位特殊,但是很多節令生活,與民間也有著相同之處。
小年當然也是要過的。
很多京官內臣,參加宮中歲首宴,也多是在小年時候。
一大早的,太子朱高熾領著皇長孫朱瞻基來到華蓋殿下,恭候父皇朱棣會宴諸王群臣,不一會兒,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以及各處藩王皇子、內臣達官,都陸陸續續彙集於華蓋殿丹墀之下,迎候朱棣駕坐。
周王朱橚、前軍左都督李增枝、陽武侯薛祿,還有剛剛討平交趾凱旋的英國公張輔,以及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也在其列。
都是大人物啊!
從皇城外城宮門進來,這一路上,身著葫蘆景補子、頭戴烏金紙鬨娥的太監宮女侍立兩旁,更有不少人在忙碌著給各個宮門安設彩妝花燈,貼門神、植桃符板,預備宴時夜裡要放的花炮紙炮;宮眷們所住的屋子簷楹上也插著芝麻杆,院中焚著柏枝柴,……到處都洋溢著節日裡喜慶的氛圍。
朱棣並不喜歡南方小年,也不太喜歡南方的飲食,畢竟他一直生活在北平。他本來想提前兩天過北方小年,卻被禮部所阻,搞得他很有些鬱悶,有時候想想,這個皇帝當得還有點兒憋屈。
還好光祿寺的官員還是比較懂事的,在今日的禦膳名單上加了一道他鐘愛的朝鮮泡菜,還特意請了朝鮮火者(廚師)前來侍奉。
那就入鄉隨俗,與民同樂吧!
天佑我大明,來年萬萬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海承平,萬民永樂!
今兒個的禦宴,也算是為了慰勞藩王朝臣,同舟共濟,為我大明!
除了朝鮮泡菜是從朝鮮國來的,其它一切都是宮中上林苑自給自足:
牛羊豬是良牧署自己放的,雞鴨鵝是蕃育署自個養的,時鮮果品是林衡署種的,時令菜蔬也是嘉蔬署栽的,連酒醋、糖醬、麵豆都是宮中酒醋麵局自釀自造。
……
林鱗遊在史書中讀到過宮中宴會,但是史書多是一筆帶過,對於宴飲俗事從不大肆渲染;寫野史的人,也基本沒資格參加宮宴,都是靠著自己想象杜撰渲染,寫不出那等華而不奢的感覺。
何況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書中看到的宮宴,在林鱗遊心中並未驚起太大的波瀾。
但是數日之後,從張賁津津樂道的口中聽來,頓時就有了神往之意。
以前對於升官發財沒什麼感覺,總覺得自己是不屬於這個世界的人,功名於我如浮雲。
如今一頓宮宴,就令他想法起了變化,倘若有一天自己能官居一品,身著蟒袍,踏上丹墀,與當今聖上同席共飲,那才叫人生得意!
“但是,你是怎麼知道的?你又沒參加宮中歲宴?”林鱗遊打斷滔滔不絕的張賁。
“我……我也是聽上官說的嘛!”張賁說。
“哪位上官?”
“李千戶。”
“他不也沒資格參加?”
“他也是聽上官說的嘛!”
“哪位?”
“自然是紀大金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