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一夜連兩年”。
不論貧窮富有,家家舉行宴會,長幼鹹集,兒女整夜博戲、藏鉤,稱為守歲。
床下還要燃一盞燈,稱為“照虛耗”。
長輩要給兒童發“壓歲錢”,但一般不是真金白銀,而是一種特製的錢幣樣子的玩賞物。錢幣正麵一般刻著“萬歲千秋”、“去殃除凶”這樣的字或是龍鳳、雙魚、龜蛇等圖案。
學者施慧在《民間壓歲錢習俗小考》中的觀點是:壓歲錢幣成熟於明代。到明代時期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
吃過年夜飯,林鱗遊一夥人圍坐爐火,剝橘子,吃花生。
關於花生的說法,向來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原產我國,另一種則是大概嘉靖年間傳入。
但是,現在林鱗遊可以證明,永樂年間就已經有花生了!隻不過此時人們稱之為萬壽果或者長生果,長得也跟他那時代有點不一樣,不過口感是差不多的,采莢去殼,再用沙微炒,味鬆而香,永樂民間已然很普遍,賓筵往往用此待客。
除了花生橘子,還有佛手柑、蘋婆果、京城靈穀寺所產櫻桃、鴨腳子(銀杏果)等等,各種茶素糕點糖果也買了很多。當然,主要是張賁和林鱗遊兩人花的錢。
有錢就是爽啊!
如果沒有錢,林鱗遊縱然是個錦衣衛總旗,也肯定不能過得這般瀟灑滋潤,穿越後的心態也絕不會這麼好。
錢,解決了他在大明百分之九十的煩惱。
剩下的百分之十,大概就是金常之流這些讓他煩惱地睡不著覺的貨色了……
他現在的腰杆能挺這麼直,不止是因為錦衣衛總旗的身份,更是金錢的加持。
窗外已是鞭炮喧天,煙花絢爛,映照著大明京城的整個天空五彩繽紛的。
坐了片刻,幾人便相攜著外出時上街看燈看煙花。
看燈嘛!不能太招搖,何況又是新年休假,三名錦衣衛都穿上了新衣,未著飛魚服,也不帶刀。
四位姑娘也都穿上了新衣,任苒的新衣應該是楊放買的;但其他三位姑娘的新衣,可都是林鱗遊送的。
發展至今,明代的煙花已是盛極極盛,光煙火配方就有“白牡丹”、“鬆竹梅”、“紫葡萄”、“水瓶花”、“金盞銀台”等好幾十種;煙火的種類自然也是極為豐富,有聲者曰響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帶炮連聲者曰三級浪,不響不起旋繞於地者曰地老鼠——嗯,這種對小孩子來說顯得有些幼稚了,給林鱗遊他們玩正正好。
除去上述名目,更有“竹節花”、“珍珠簾”、“長明燈”、“金盆撈月”、“黃蜂出巢”、“百獸吐火”等諸多品種。
煙花品種不僅豐富多彩,燃放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樣,除了掐在手中和擺在地上的尋常放法,也有綁在一二丈高的雲梯木架上放的,紮著蟾宮月殿般的彩閣上放的、在城門樓子上放的,甚至有專門的煙花架子,好似連發火銃。
一經點燃,劈啪聲起,不時有流星飄飛,明彈迸射,進而萬花破門而出,如龍飛躍,似鳳驚掠,最後電掣雷轟,天花爛漫!
放到夜幕中的煙花呈現出花鳥魚蟲、亭台樓閣等景象,宛若仙宮天庭。各種顏色的煙火映紅了每個人的臉,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開心幸福的笑容。
可惜轉瞬即逝,煙花易冷……
……
新年元宵,整個大明天下的煙花,一放就是一通宵。
事實證明,放煙花不會汙染環境,某些吃飽了撐出的妖言,才惑眾辱耳!
街麵上人頭攢動,人擠人,肩挨肩,踵擦踵,熱鬨非凡,這個時候,最忙的就是五城兵馬司了,防火防亂,維持秩序。
林鱗遊七人隨著人群慢慢向前挪動,小妹她們不時抬頭看向炸響的煙火,發出“哇哇”的驚歎讚美。
“哥哥,京城真的太美了!”林瓏說,聽她的意思,還不想回老家了?
“美吧?咱們上城樓上看去,更美。”林鱗遊說。
幾人便就近擠到通濟門,張賁跟駐守的百戶官打了聲招呼,帶領眾人登上城樓,在這裡,不但可以看到外城的煙花,還能看到皇城內的煙花。
七人倚著女牆列成一排,看著腳下湧動的人群和頭頂綻放的煙火。
“哇——好美!”
“好漂亮啊!容姐姐你看,是一條大魚!”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林鱗遊吟起詩來。
“裝什麼文化人?咱也會。”張賁說著也吟起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楊放:“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