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underground(2 / 2)

華盛頓的達官們與華爾街的顯貴們互為利用,官商一體使政府的土地政策更有利於土地投機。

1800年美國出售的公共土地隻有6.8萬英畝,到了1818年增加到了畝,一下子激增了50多倍,到了1819年經融危機爆發,第一次土地投機高潮結束。

1830年開始,由於西進運動和門羅主義,大批歐洲移民來到西部,第二次土地投機開始了,基礎建設的狂熱和對投機的放任行為,土地價格暴漲的同時交易量也在增加,鑄幣已經來不及了,需要紙幣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印刷術不僅可以印刷書籍,還能印刷紙鈔,但傑克遜總統不是一個喜歡紙鈔的人,一美元紙幣正麵印的是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反麵印的是美國國徽,紙幣材料是由75%棉花和25%亞麻混和而成的。

每個美國的愛國者和政客很難承認自己貿易和經濟還是依靠戰敗的對手英國。

英國儲備銀行有個規律,當糧食豐收的時候,黃金不用買糧食進口,貸款相對容易。當糧食歉收不得不進口糧食的時候,英國銀行會對黃金充滿保護欲,貸款會非常困難。美國土地投機客不隻是美國人,英國人也有,1833年的時候美國對英國的負債隻有1.1億,到了1833年則有2.2億,英國流入美國的資金已經超過了聯邦政府存在州立銀行的現金總量。

這種問題不是靠印錢就能解決的,黃金儲備沒變,這個問題一直到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淘金熱開始才得以解決。

和喜歡拒絕人,通過拒絕接受它認為經營不善的銀行的票據,來維護它自身穩定的第二合眾國銀行相比,人們更喜歡信貸寬鬆、要求不嚴格的州立銀行。

許多州銀行立法很倉促,很多州立銀行在運營中存在很多隱患,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他認為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貸問題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發展。

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

與此同時,美國又頒布實施了自由銀行法。自由銀行法允許最低資本金為10萬美元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銀行,沒有任何其他的要求;並且各州的申請手續也已大大簡化。銀行如雨後春筍般而起,而草率地創辦銀行導致詐騙猖獗,銀行業務品質低劣。

因為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的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1836年,英國糧食減產,這一年的天氣又濕又冷,不適合小麥生長,不過因為前麵幾年豐收,還不至於到要購買糧食進口的地步,麻煩的是此時是此刻議會是“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的帕麥斯頓閣下的天下。

帕麥斯頓設法把“泰晤士報”的某些有影響的人物拉到內閣中來擔任次要的職位,並且把另一些人接納到自己的社交圈子裡,予以安慰。從這個時候起,“泰晤士報”在不列顛帝國對外政策方麵的活動就完全是為了製造符合於帕麥斯頓勳爵的對外政策的輿論。“泰晤士報”必須為帕麥斯頓勳爵想做的事準備輿論,並且強使輿論讚同他已經做的事。

在討論美國問題時,該報竭儘全力使英國人和美國人互相反對。不過它這樣做既不是由於同情英國的棉紡織業巨頭,也不是由於關心英國的任何現實利益或可能的利益。

他愛軍艦,尤其是愛能打到東方去的軍艦,印花稅是1712年英國實施的一種對報紙的征稅,目的是增加國家收入以及與反對派報刊作鬥爭。印花稅使報紙成本猛漲,限製了報紙的傳播,使得廣大群眾讀不起報,1836年議會降低印花稅,於是讀報變得便宜了。

1839年英國議會發表了一本藍皮書,內載關於英國—波斯和英國—阿富汗的關係的外交文件,其中包括英國在喀布爾的代表亞·白恩士的有關英國—阿富汗戰爭的信件。這些信件是被外交部彆有用心地挑選和偽造過的,目的是掩蓋英國在發動戰爭方麵所起的挑撥作用。

1836年中國開始討論禁煙問題。

也是在那一年印度和中國協會成立,聚集了109家與侵略印度和中國有關的大公司,包括進出口貿易、航運、金融等各界巨頭。該協會經常與英國政府各部門,特彆是外交部保持聯係,提供書麵或口頭情報,督促英國政府加緊侵略中國。

英國的資金停止量化寬鬆政策,傑克遜應對土地投機的做法是將投機活動攔腰截斷。他將《鑄幣流通令》作為一個行政命令簽署,要求除極個彆情況外,以後購買土地都必須用金幣或銀幣支付。

資金鏈斷了,大量土地投機者發現自己手裡土地持有量根本承受不了,1836年秋末泡沫破裂,公共土地投機全麵停滯,伊利諾伊州的土地曾經每畝10美元,後來跌到3美元,美國金融機構變得搖搖欲墜。

很多英國投資人的利益受損,這個時候拯救美國的隻有英國,繼續使用量化寬鬆政策,也就是所謂的qe。

很多報紙譴責英國銀行的黃金保護措施,但泰晤士報沒有發聲,他們是丘比特閣下的“奴隸”,他們給的理由也很好,從1836年開始英國糧食一直歉收,1839年小麥價格高出了80%,平民飯都快吃不起了還買什麼衣服,很多英國紡織廠不得不減產,這也導致棉花的需求量變少,從每磅15美分降到10美分。

當有利可圖的時候,英美一起熱鬨,無利可圖的時候各走各路,如同翻了臉的夫妻,聽著對方名字臉就拉得老長。

除了斷崖下跌的地價,美國還有大量賣不出去的棉花,英國銀行的貨幣儲備從900萬英鎊降到了300萬,但他們還是不動黃金儲備,反而從歐洲銀行貸款。

在戰爭機器全麵開動的時候,一切民生問題都可以無視,正巧這時虎門銷煙的消息傳來,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了。

國家榮譽感會影響人們對複雜問題的理解,偉大的日不落帝國打敗了滿清,那些運來的白銀解決了英國的資金壓力,至於美國則工農業全麵停滯,銀行停止了現金支付,州政府開始賴賬了。

政府怎麼可能賴賬?政府當然可以賴賬,一直到南北戰爭林肯簽署宅地法,土地投機才結束了。

在此之前因為淘金熱,西進運動又開始了,土地又一次開始出現投機。

一般來說資本家修鐵路是在廠建好之後,美國是反著來的,所有人都知道有鐵路經過的地方土地肯定會增值,美國修鐵路是對著金礦去的,這一次投機商搶購的是鐵路沿線的土地,可鐵路的路線怎麼決定呢?

一速度,當時是兩家公司比賽誰修路修得快。

二地形,每一次交通運輸升級就意味著一次農業大開放,原先荒蕪的土地都會變成有價值的農田,農產品因為體積和易腐的特性,因此隻有鐵路沿線的土地才會作為農業用地,偏偏農業需要用水,西部又都是沙漠,就需要修建運河來灌溉。

美國的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在美國西部山區,這裡有許多高原、盆地,由於地形閉塞,氣候乾旱;在中央大平原的西部,由於位於西風的背風坡,又離東部的大洋較遠,降水較少。乾旱的氣候,使農業生產離不開灌溉;草場資源比較豐富,是美國主要的畜牧業區。

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在美國中央大平原,平原適合農業機械化,美國聯邦政府為了鼓勵西部農業開發者,除製定了靈活多樣的土地開發政策外,還陸續頒發了《沙漠土地法》、《鼓勵西部植樹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確了隻要在西部地區植樹、種草或修築灌溉溝渠達到一定麵積和一定時間,就可以免費或低價獲得一定麵積的土地。這些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的發展,一些大農場主開始出現了。

他們不需要“提桶”,可以雇傭人來乾活,他們也經曆過墾荒,可是他們修好了自己的“管道”,老了不需要再繼續彎腰駝背勞動了。

赫夫帕夫的學生要照顧植物,還要耕耘土地,除掉肉食鼻涕蟲,但這一點不妨礙他們學其他知識。

韭菜多了看起來就和草原一樣,農場主開動機器收割,很快倒一片。

奇怪的是韭菜喜歡高昂著頭,一直往上看著天空,農民則是彎腰駝背,低頭看著大地。

到底誰活得更沒人樣呢?

1845年愛爾蘭大饑荒,要進口便宜糧食就要降低關稅,降低關稅財政收入減少,鐵路是政府項目,收入少了付給鐵路公司的就少了,股票下跌,泡沫又碎了一波,經融秩序混亂,英國的經融危機也來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