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最下攻城(1 / 2)

南朝不殆錄 仁者為鬼 6691 字 7個月前

《南朝不殆錄》全本免費閱讀

大寶二年,四月。

討伐軍大敗,主將逃跑,副將投降,叛軍氣焰高漲。

蕭繹以王僧辯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於量、定州刺史杜龕、宜州刺史王琳、彬州刺史裴之橫整軍再戰,徐文盛以下並受節度。

主將王僧辯之父王神念,文武雙全,明內典,善騎射。更是武藝高強,臨老不衰,手持二刀楯,左右交度,馳馬往來,冠絕全軍。

不過王神念已經**二十多年,王僧辯自己都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

他幼年經曆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跟隨任潁川太守的父親參與過第一次鐘離之役攻打南朝。永平元年隨父投奔南朝之後,又作為南朝將領討伐北朝。被蕭繹砍傷打入大獄,又拜為首將。

人生兜兜轉轉起起落落,到了現在這把年紀,用兵早已是圓熟老辣之極。心態之穩,更不是毛頭小夥可比。

往日救援建康之時,王僧辯和柳仲禮一起向叛軍開營投降。

曾經屈膝於侯景,奉上軍實,如今又與之為敵,端得是能屈能伸的人物。

隊伍行至巴陵,得知郢州已然陷落的消息,王僧辯停軍不再前進。

隨即與蕭繹書信往來,確定了堅守巴陵,挫敵銳氣。拖到叛軍暑疫、食儘、兵疲,再行反擊的戰法。

蕭繹又調羅州刺史徐嗣徽,武州刺史杜崱從武陵引兵與王僧辯會合,幾乎傾儘了能夠調集的全部兵力。

此戰若敗,蕭繹可以洗乾淨脖子,等叛軍來斬大好頭顱了。

叛軍一方,由丁和領兵五千守夏口,宋子仙率軍一萬為前驅,任約率偏師分兵直指江陵。

侯景自統大軍,沿江水陸並進。所到之處,戍守無不望風請降。

斥候前出窺伺到隱磯,發現王僧辯已經把兩岸的糧食搜集一空,官船民船儘沉於江底,實行了徹底的堅壁清野。

等到叛軍前鋒來到江口,王僧辯命令眾軍登城防守。然而偃旗息鼓,作出無人之狀,以迷惑叛軍。叛軍前鋒驚疑,不敢貿然進攻,徒然耗去一日。

次日,叛軍大舉渡江,本隊人馬開到城下,問何不早降。

王僧辯聲稱:汝等可大軍但向荊州,此城自當非礙,僧辯百口在人掌握,豈得便降。不軟不硬地推搪了回去。

巴陵城明明就擋在麵前,叛軍可不敢相信如果去攻打江陵,王僧辯不會在背後做些什麼。當即推出此前歸降的王琳之兄王珣等人,令其勸降。城頭王琳取弓便射,王珣羞慚而退。

一番無謂的口舌之爭之後,慘烈的巴陵攻防戰拉開了帷幕。

巴陵城沿江而建,位於突出江心的三角洲頂部,呈南北走向的長條形。由於土地有限,隻是一座周五裡,人口數萬的小城。

而同時期建設的建康都城,則是周二十餘裡,戶三十萬,人口一百四十萬的超級大城。兩者完全不能相比。

但是這座小城坐落於洞庭之北,荊水、沅水、湘水三江合口入長江之處,水勢浩大,江湖重險,曆來是荊湘要害。

《水經注》有雲,湘水北至巴丘山入於江,山有巴陵故城,本吳之巴丘邸閣城也。

邸閣城即儲糧所,由三國時吳國周瑜和魯肅所建。

最初隻能駐紮萬餘人的江防要塞,曆經三百多年的發展擴建,現今成為了能夠容納軍民數萬的城池。

地跨岡嶺,濱阻三江,城小而堅,又有王僧辯這等宿將主持防務,無疑是塊硬骨頭。

兵法雖說最下攻城,可以叛軍還是打算啃上一啃。

攻克此城便可沿江而上,一路直至江陵再無阻礙,掐滅掉最強大出挑的蕭氏反抗勢力。

這個誘惑實在不小。

何況叛軍此刻士氣正高,以往攻下的城池並不少,不乏各種陷城手段。

叛軍收攏船隻,在北麵的寺廟處集中,分批駛入港內停靠,確保登陸點。

主力部隊登岸之後,建造氈屋為兵營,做長期戰的準備。

大隊人馬從城東方向逼近,砍伐樹木雜草,開辟道路。同時耀武揚威,震懾城中守軍的士氣。

一切準備工作顯得井井有條。

待到開拓出八條通向城牆的攻擊路線,侯景派出五千名光頭赤膊,不穿甲胄的勇悍軍士列陣城下。

沒做任何試探攻擊,一聲令下,五千人就分為百列,沿著開辟的道路,扛著攻城器具,呐喊著衝向城牆。

待靠近城牆,城上也是敲響金鼓,守軍蜂擁而起大聲鼓噪,矢石如雨點般砸下。

五千光頭勇士冒著打擊奮勇登城。

須知攻城最是講究氣勢。登城的過程中,受到守軍居高臨下的箭矢滾石檑木,灰瓶滾油金汁等的攻擊,死傷是不可避免的。

但隻要能夠壓倒守軍氣勢,有少數勇士打開缺口,登上城頭,後續軍兵再源源不斷跟上,這城也就破了。

說到底,比拚的還是雙方的兵力和士氣。攻方若是承受不住士卒死傷,未能攻上城頭而士氣已衰,則再攻多少次也是無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