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渾水摸魚(2 / 2)

良才好遇,兵馬難得。

秦雲州和燕淩雲占了大燕一半的兵權,而這剩下的一半嘛…被握在幾位藩王的手中。

若方今是盛世,千裡同風、四海升平,各個藩王受製於皇權,玉簟舟是絕不會打他們的注意。

但現今,攝政王與皇帝短兵相接互爭權利。各藩王自是趁此大好時機擴展勢力。

如今,各藩王早已脫離皇帝的製衡,對這天下之主的位置虎視眈眈。

可到底是名不正、言不順,他們縱使想要奪權,也還得顧忌落人口舌。

玉簟舟自然是借此來與他們“合作”,試想想談論他們的都是些何人?自然是那些飽讀經書,忠於正統的讀書人。

而對這些人來說,像玉簟舟他們這樣寒窗十年,一朝考取功名便是畢生所求。

而玉簟舟既是當朝狀元,又得皇帝賞識,最重要的是靠著晉城治水,力挽狂瀾。

玉大人的名號徹底在讀書人之間打響,所以他的話對這些人來說猶如聖旨。

恨不得頂禮膜拜,朗誦拜讀!

玉簟舟隻要讓這些“巧合”的被那幾位藩王知曉,再在他們打探時稍微露出點對皇帝和攝政王的不滿來。

自然而然的,不用玉簟舟主動上門,便有藩王派人遞折子上來求見。

雖是上位者,但比起舞詩弄墨的文人。常年待在封地內,自由散漫慣了的藩王們的確更好“合作”。

趁著這段時間攝政王與皇帝爭鬥,玉簟舟多次借著工部視察的機會分彆與各個藩王結交,將他們逐個擊破。

畢竟幾個藩王的兵力合在一起才有整個大燕兵馬的一半。

現在看上去是三足鼎立,甚至因為攝政王與皇帝相爭,藩王們似乎還占優勢。

但玉簟舟知道劇情啊,至少在他結束一切以前。在天道的影響下,兩位“氣運之子”是必定會相殺直至相愛的。

既如此,各個藩王須得團結一心才能抵擋秦雲州和燕淩雲結合後的兵力。

當然,這些事並不能直接告訴他們。玉簟舟以“恐攝政王與皇帝身後暗有兵力,為確保萬無一失,當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理由讓他們放下隔閡,確立合作。

玉簟舟解決完此事,又匆匆趕回京城。

蠻夷來犯,邊關已失守幾城!燕淩雲緊召他入宮,共商良計。

當他進門後便發現,兵部尚書、士郎,以及幾位武將均已在殿中等候,他這個工部尚書看起來倒是和這裡格格不入。

但皇帝可不是如此之想,自他將好幾事交給玉簟舟辦且他均順利辦成後。

玉簟舟在他這裡,就成了無所不能、百年難遇的人才,是上天知曉他是位明君,專門賜給他的。

所以在眾大臣商量此事該如何處理,玉簟舟站在一旁有些格格不入、一言不發時。

燕淩雲突然開口問道:“依玉卿所見,當如何是好?”

見燕淩雲開口,玉簟舟方才不緊不慢的向他行了一禮,道:“聽聞西域近日遇上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大荒。”

“依微臣之見,蠻夷突然來犯,應當是糧食急缺,既如此他們後方的糧草物資必定堅持不了多久,我們大可……”

玉簟舟不疾不徐的說完,剛剛還認為他在此一言不發,故作深沉不忿的人霎時間便改變了想法。

才至如此,傲氣自然成了理所當然。

燕淩雲聽了他的提議,自然是大喜過望!這位狀元郎還真是一次又一次的給他驚喜!

他立刻下令,命玉簟舟將他所說的提議整理下來。立刻將加急兵報送至邊關,一切按著他的提議來。

玉簟舟又立刻提議,以防突發緊急狀況,兵報來不及送達誤了良機,他請命親自去一趟邊關駐守之地。

“這…”燕淩雲有些猶豫。他並不擔心玉簟舟此去有什麼其他用意,畢竟他還沒這能耐。

但此時正值戰時,他怕玉簟舟一個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書生此去出什麼意外。

他好不容易得到如此良才,怎能還未讓他發揮更大的最用,便死了呢。

玉簟舟看出了他的顧慮,向前一步道:“陛下不必憂心,簟舟自小失去雙親。家中貧寒,須得自行勞作才能讀書生存。”

“也正因此,跟著走南闖北的江湖人習得了幾招保命的手段,陛下不必憂心微臣。臣願立下軍令狀,不效,便治臣之罪!”

玉簟舟的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燕淩雲若是再不同意便是矯揉造作、不明事理了。

他用力拍了下龍椅,大笑道:“好!有玉大人這樣的賢臣,實在是我大燕之幸啊!玉大人的提議朕準了,願玉大人此去一路順風,早日得勝歸來!”玉簟舟立刻領旨謝恩:“臣領命,多謝陛下。”

旁邊的大臣自然是一邊附議道聖上明智,一邊祝玉簟舟一帆風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