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時代的票證先就是從糧票和棉布票開始的。
1953、1954年,中央分彆宣布糧、棉統購統銷政策,城鎮居民、乾部先是憑購糧證買糧、憑棉布票買布,後來買食油、豬肉、糖、黃酒、豆製品、禽蛋、煤球、肥皂、煤油、卷煙、手表、自行車等等,都要憑票供應,於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大疊這個票那個票,人們便統稱之為計劃票,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已經無法計算。
票證的使用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有很多時候往往比現金更加重要,這年頭生過許多有錢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事情。
而1986年這時候票證的使用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逐漸淡出市場,岸江市年初已經宣布取消糧食物品憑票供應政策,是全省第一個取消糧票使用的城市。
岸江市的糧票雖然已經退出了市場,但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布票,卻還處於半萌退狀態,沒有完全退出市場。
岸江市百貨大樓的專櫃裡各種式樣單調的衣飾數量不少,雖是國營單位,但已經沒有再使用布票,而周遭街市許多國營成衣鋪,卻依舊進行著現金搭配布票的銷售方式,再者還有一些率先吃螃蟹的個體工商戶也在經營成衣,但用布票加現金購買的衣服,在岸江市依然熱銷,這是因為現如今岸江市的布票雖處於半萌退狀態,直接用現金購買成衣的商店也不少,但若論衣服的質量,卻還是那些需要憑布票購買的老牌國營成衣鋪裡的要好得多。
這年頭富裕的人太少太少,普通老百姓買衣服先考慮的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穿,一件款式優美的的確良襯衫,在普通老百姓眼裡,絕對敵不過一件粗製老款的勞動布中山裝,因為勞動布中山裝耐穿耐磨。
國營百貨大樓和一些經營服裝的個體工商戶,恰恰又忽略了這一點,他們隻求出售的衣服儘量新潮好看,因為這樣的衣服賣出去更能賺錢,那些穿十幾二十年,即使是新三年舊三年,再過三年補丁加補丁也還不會爛的成衣,賣出去不僅賺不了幾個錢,也因為衣服耐穿而激不起消費者的購買**,所以不屑銷售。
這樣的市場是很“尷尬”的,但也正因為秦唐熟知這段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下的市場“尷尬”,才花了大力氣說服秦誌國,與他一起投身於這場轟轟烈烈的計劃票“投機倒耙”大潮中來。
在計劃經濟年代,岸江市的糧票供應是因人而異的,機關行政乾部一般是每月2o多斤,在單位乾重體力活的每月可供應45斤左右,剛出生的嬰兒也有,每月大約是7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