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秦唐就跟秦誌國暫時放下了其他所有的事情,以上海為據點,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跑了全國幾個城市,每到一個城市,秦唐和秦誌國就拚命找銀行,每找到一家銀行,就把該銀行具體的比如利率等訊息記錄下來,完了再接著一家銀行一家銀行的踩點,如果換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叔侄倆這是在為搶銀行踩點做準備呢
秦誌國在跟著秦唐踩點銀行的過程當中才現,原來現在這個社會上,真是到處都充滿了投機倒耙的機會,就拿銀行存款利息來說,在中央已經確定了的標準利率之下,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銀行,存款利息居然有差異。
秦誌國很不理解像銀行這樣的“政府”金融機構,怎麼會允許在利率方麵存在差異呢,這樣不是給了許多人鑽漏洞的機會麼?
而秦唐作為“回來然知道將來根據銀行性質不同,在利率等方麵的差異將會體現得越來越突出來”銀行利率等方麵的差異,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是一種市場經濟的表現,現在的銀行存在這方麵的差異,明麵上說是一種不允許的行為,但實際上卻是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大手已經開始作用的一種隱隱的體現。
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的階段,很多事情,就是那麼的“特殊”,要不然在改革開放以後也不會很不正常的冒出一大堆莫名奇妙“先富起來的人這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又隨著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熟,投機倒耙那一套已經適用不了了,逐漸被淘汰。
八、九十年代風光無限,開大奔用大哥大,吃鮑魚吃魚翅,到了二十一世紀,企業破產,負債累累,連吃粗茶淡飯都成問題,甚至還蹲進班房的“先富起來的人”比比皆是,這一些“先富起來的人”是幸運的,但由於自身知識結構所限,導致不能夠跟隨社會的展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也算是一批“倒黴”的人。
而這樣的事情,是堅決不會生在秦小寶這個還是決定以“投機倒耙”賺快錢起家,再以現代化的企業管理理念來運作自己資本的“回來”人身上的。
秦誌國知道秦唐和他花那麼多時間,那麼多精力到處跑,肯定是這小子又想像倒騰糧布票時候那樣,大搞投機倒耙了,而上次倒騰糧布票隻是幾千塊錢,就翻十幾二十倍,這一次可是有二十六萬元人民幣,如果能成,得賺多少錢都不知道。
“小寶,我們成天這樣往銀行裡跑,到底是要乾什麼,看哪裡的利息高完了把錢存在哪裡嗎?”最近一段時間,秦誌國問秦唐問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當然,秦誌國這樣問的時候也覺得自己很白癡,秦唐怎麼可能會乾這種就算有錢賺,但利潤也低得離譜的事情,可是就想知道秦唐到底想乾什麼,而秦唐要麼不說,要麼就是敷衍,沒個正行,根本不像懷揣二十六萬元級巨款準備做一番大事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