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是單純的期待國庫券漲價,那是不現實的,畢竟國庫券有個到期利息,它無論再怎麼漲,也不可能會過國庫券到期以後的利息收益率,一旦快要接近這個平衡點,百分之百就不可能再漲了,而利用地方之間的價格差異就不同了。
這年頭不僅信息相對閉塞,就連交通也不是很達,想要達到像二十一世紀一樣某種商品基本上都能保持全國統一或標準的價格很難,所以隻要肯跑,隻要不怕麻煩,是很能在各種商品的差價上麵做文章,大搞投機倒耙的。
不過在秦唐眼裡,任何實物商品的買賣效用比,都比不上國庫券啊,股票啊這些金融性附屬產品,畢竟金融性附屬產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跟鈔票一樣,方便、快捷、買賣率高。
國庫券開放交易以後,秦唐前世的“楊百萬”會利用各不同城市之間國庫券交易價格的差異進行投機,相信還有一些人會這麼乾,而秦唐他們提前去各大城市踩點,做好準備工作,就能快所有人一步,在他們之前就把該買該賣該賺的錢賺走,而且又能很全麵的靈活掌握各城市之間國庫券交易價格的大概訊息,快人一步,總比跟在彆人**後頭刨食要好得多。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在於秦唐他們炒賣國庫券的本金來說一百來萬已經不是一個小數目了,而這一百來萬,也會隨著炒賣次數的增多而增加,換句話說就是這筆資金會跟滾雪球一樣的越滾越大,資金一旦越來越龐大,不管是買也好,還是賣也好,難度就都增加了。
不過如果能夠快人一步,儘量做到比如某兩個國庫券交易價格一高一低兩個城市之間賺取差價的第一人,那在買入方麵就會占優,不至於會碰到國庫券被人買光而買不著的事情,在賣出方麵也不會因為已經有了大量的國庫券湧入而使得交易價格下跌,甚至是導致該城市的市場飽和,根本賣不出去。
所以,隻要走在前頭,這些投機倒耙的“安全隱患”,基本上就沒秦唐他們什麼事兒了,而在秦唐他們這種應該算是最大筆的投機資金的瘋狂炒賣過後,受這些“安全隱患”影響的應該會是跟在他們**後頭的人。
國庫券轉讓交易點下午的情況顯然要比上午更加火爆,在包太農和秦誌國他們的人出手之前,就已經有人是早上剛買了國庫券,見下午價格又漲,便毫不考慮就賣了出去。
隻相隔了短短一個中午的時間,許多動用了上萬元來買國庫券的人幾乎都賺到了這年頭普通工人將近一年的工資,如此誘人的瞬間暴利又吸引得更多的人來買國庫券,而那些早上買了國庫券,下午賣出以後看見國庫券交易價格還在漲的人,又後悔了,忙不迭的把賣出去的國庫券又買回來,還籌錢加大了買入量,國庫券轉讓交易點一片欣欣向榮的火熱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