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孜孜不倦(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4933 字 9個月前

畢竟洪武三年正是大明朝高歌猛進,實施第二次北伐的一年。

這一年左路徐達大破王保保,讓王保保木板渡黃河而逃。

右路李文忠攻破應昌擒獲元昭宗之子,元昭宗僅領數十騎遁逃。

五月,明軍又發兵攻占河州打開吐蕃門戶。

整場戰役下來,北伐明軍大獲全勝。

可就是在這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背景下,明軍軍士竟然不斷逃跑,三年時間逃了四萬七千之多。

這樣的現象,在朱高煦看來實在是難以置信。

不過麵對朱高煦的驚訝,傅友德倒是表現得十分淡定。

他接過這書,指著上麵的內容說道:“三年逃兵卒四萬七雖然多,但比起曆朝曆代,我們已經算是治軍甚嚴的了。”

“你看秦國變法,獎勵耕戰,秦國農民也是變著法逃亡。”

“唐朝的太宗、高宗開疆拓土,但是府兵也是出現寧願自殘也不去打仗。”

“更近些就不必多說,兩宋廂軍逃亡,北虜治下的蒙古人也是爭先逃亡。”

“比起前朝,我們的逃亡數量算是很少的了。”

“況且,這些逃兵逃了也好,最少讓隊伍的不穩定變得鞏固,再往後的逃卒也越來越少了,都是些不願意服役的軍戶子弟。”

傅友德給朱高煦上了一課,不過這也是和朱高煦不了解古代和近代軍事史所導致的。

如果他但凡前世上點心,那他就知道哪怕到了近現代,在開國之初的逃兵數量也不在少數,甚至在報告中出現過一個地區逃亡兩萬有餘的記錄。

不過對此,大部分將領都是從擔心變得逐漸放心。

近現代都如此,更彆提明初軍戶了。

雖然明初軍戶待遇不錯,往往能在駐地得到二十畝至一百畝的屯田,還擁有包括“月糧”和“行糧”的軍餉,但同樣他們承擔的責任也更大。

一戶軍戶中,除了擔任軍士的父外,其餘諸子也會被授予餘田。

一戶軍戶要先耕種衛所的軍屯田,然後才能種自家的餘田。

前者的五十畝軍屯田所產糧食,僅有十二石屬於軍戶,而後者的餘田不論多寡,都要承擔每畝一鬥二升的征糧,接近民戶征糧的四倍。

除此之外,一年下來雖然還有二十四斤鹽的福利,但要命的是他們還得做好隨時被移民的準備。

這樣的條件下,洪武年間一百八十萬軍戶中逃亡數萬戶也能接受。

不過以朱高煦過往查閱的府軍製度來看,軍戶子弟往往大多三代而滿,四代則逃。

如今的洪武朝軍戶大多還在第二代,第三代還沒有成長起來。

一旦這第三代子弟成長起來,那衛所製的崩壞也就要開始了。

不管怎麼樣,日後大明都得像大唐一樣轉為募兵製。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對傅友德作揖:“小子受教了。”

“好了,你還有甚不解的東西,都一一道來,我給你解釋。”

傅友德見朱高煦聽得進去,當即也來了興致,毫無保留的詢問起了他。

朱高煦見狀也高興,連忙將自己不解的問題一一拋出,並在傅友德的解釋下逐漸明了。

即便時間一點點逝去,太陽一點點西斜,卻也無法打斷朱高煦如海綿般吸取知識的舉動……,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