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親情難割(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772 字 7個月前

“沒吃。”朱棣走到她身旁坐下,瞥了一眼她手中的書信。

信是朱高煦寫的,但送信的人卻是朱棣安排好的。

類似這樣的信,他在軍營裡還放著二十多封……

“這次叛亂的百姓都安排好了嗎?”

徐氏笑容親和的詢問起了朱棣,腦中還在想那二十幾封信的朱棣回過神來,點頭道:

“安排好了,不過他們多少都有些怨氣,很難解決。”

“這倒是……”徐氏皺了皺眉,臉色擔憂道:“兩邊百姓語言不通,本就容易鬨出矛盾,加我們這邊都是軍戶,難免會讓他們覺得我們在仗勢欺人。”

徐氏口中的我們,赫然就是類指從南邊移民實邊而來的漢人。

北平作為前元重要的統治地區,聚集了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貴族,加從遼東、漠南遷移而來的六十餘萬蒙古、高麗俘虜,種種內遷手段讓北平這地方與甘肅一同成為了大明民族矛盾最嚴重的兩個地區。

相比較之下,像遼東這樣原本都是蒙古、女真、高麗人的地方,反而變得民族團結了起來,因為隻剩下了漢人。

北平的複雜性,讓朱棣十分頭疼,好在他這個人個性豪放,許多蒙古、女真、色目、漢人都信服他。

正因如此,這次的叛亂才這樣輕鬆的被解決,並沒有將範圍擴大。

“也不知道高煦那邊是怎麼解決這些事情的……”

徐氏忽的好奇開口,並疑惑道:“按理來說,高煦那裡是女真人多,漢人少才對,可他那裡好像沒有發生過叛亂。”

“這個嘛……”朱棣欲言又止,去過吉林城的他,自然知道自己家那個老二是怎麼做的,可他能做的事情,自己不一定能做。

想到這裡,朱棣便老實與徐氏說了吉林城的情況,以及朱高煦在吉林城的手段。

“這些……是高煦做的?”徐氏聽完後臉不敢置信。

饒是她身為朱高煦的母親,卻也不敢相信朱高煦在理政方麵還有這樣的才乾,並且品德會如此高尚。

她很了解朱高煦,朱高煦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總是肆意妄為,覺得沒有人能處置他,所以彆說平等對百姓,就連對一些武將勳臣,他都十分無禮。

這才過去幾年?這孩子現在都這麼聽話了?

徐氏不敢相信,但她從朱棣的臉看到了答案。

“高煦……真的變了……”

徐氏看著桌的信,有些不敢承認,卻又在語氣之中有些欣慰。

她那個長不大的孩子,總算長大了。

感歎過後,徐氏也道:“確實,高煦做的那些事情,我們不可能做。”

均屯田、分口糧、高軍餉、開衛學……

朱高煦在吉林城做的這些,放在彆的地方,那就是殺頭的罪,即便是老朱的兒孫,也免不了圈禁南京或鳳陽的結局。

正是因為他所在的地方是吉林城,所以才沒有人管他。

“這均屯田,從殿下往高煦那邊看來的結果,是好事還是壞事?”

徐氏忽的詢問朱棣,朱棣聞言卻沒有立馬回答,而是沉思片刻後才開口:“俺當時在城內外走了走,發現那吉林城內外軍戶,即便遭遇胡兵入寇,男丁大多了戰場,後方的健婦卻依舊積極開墾田地。”

“隻是一日,俺觀她們便開墾出數百畝熟田,幾乎能與俺們北平的二年田相比。”

朱棣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采取一個個故事來為徐氏解答。

聞言,徐氏也有些驚訝:“一日數百畝,那現在高煦那邊的田地,難不成有十數萬畝?”

“差不多吧……”朱棣想到了四月份吉林城那熱火朝天的景象,頓覺牙疼。

“這小子若是來幫俺管事,俺估計就不用總為錢糧頭疼了。”

朱棣十分惋惜,一旁的徐氏聞言也感慨道:“若是如此,高煦在那吉林城也是一件好事。”

“照此下去,再過六七年,那吉林城恐有耕地百萬畝,即便土地貧瘠,也能養民十數萬。”

“他那裡現在就有四五萬人了。”朱棣毫不保留的揭穿,徐氏聽後詫異回頭:“現在就有這麼多人?他靠什麼養活的?”

“這個……”朱棣想了想,也覺得十分好奇:“俺也不曉得,但這小子多半是摻和了毛皮的生意。”

“這可不是一件幸事……”聽到朱棣這麼說,徐氏臉又露出擔憂之色,可一想到自己身為娘親卻不能幫自己的孩子,孩子自謀出路也是無奈之舉。

“不知道高熾和高燧什麼時候能回來。”

徐氏歎氣看向殿外,心思也漸漸飄向了南京城。

“這小子確實能耐不小。”

在徐氏擔心的時候,南京城乾清宮裡,朱元璋拿著兩份錦衣衛所書寫的吉林城情況文牘閱覽。

這兩份文牘,分彆出自第一批與朱高煦去吉林城的錦衣衛,以及兩千獨身軍戶之中隱藏的錦衣衛。

兩份文牘的書寫與內容都相差不多,隻是細節前者模糊,後者更為清楚。

前者描述吉林城近況時,以“城中漢胡五萬餘,甲兵兩千餘,耕地四萬餘畝”便總結了個清楚。

到了後者描寫吉林城近況時,卻可以說是事無巨細,以“新城未善全,若善全,則官民坊五十二處,可容十數萬百姓。”

“城外有其田,熟田近四萬畝,生田十餘萬畝,種以粟、麥,試種水稻。”

“又有兵卒六千,其甲兵不足三千,兵器不全,缺棉、布,鐵料充足……”

再往後,新去的錦衣衛還寫了很多東西,老朱也都事無巨細的看了進去。

按常理來說,老朱看完應該是驚訝,而後是震怒,畢竟朱高煦把他的衛所製改的一塌糊塗,並且還隱瞞了許多事情。

可真的看完過後,老朱卻有些暗自高興,似乎覺得朱高煦能在不足兩年時間裡做出這樣的一番偉業,真不愧是他的孫子。

這份高興,即便儘力掩飾,卻還是被朱元璋身旁坐著的郭英所察覺。

郭英一言不發,倒是朱元璋遞了文牘過去:“瞧瞧你這孫女婿,他乾的事情還真是不錯。”

他這般說著,卻不等殿內的一些宮女太監反應過來,話鋒一轉:“你那孫女,沒給你說這些事情?”

“未曾……”郭英老實回答道:“隻是寫了吉林簡陋,尤其以王府最為簡陋,還不如南京城的一些千戶府氣派。”

“另外她還說,渤海郡王是個親善的人,關外漢胡都十分擁戴他。”

“擁戴?”朱元璋笑了,用手指著那兩份文牘道:“這小子給人又發糧食又發田地和耕牛挽馬,換做我們還是田地刨食的時候,你說你遇到這樣的人,擁不擁戴?”

朱元璋看透人性,說白了吉林城的百姓已經被朱高煦在不知不覺中用利益給捆綁起來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要調走朱高煦,或者對朱高煦做些不好的事情,那吉林城的百姓都不會認從,除非取代朱高煦的那人,能維持朱高煦對吉林城軍民的政策,不然就算下令的人是他這個皇帝,也沒辦法在吉林城百姓那討得了好。

“這小子,把握人心是個好手……”想著這些事情,朱元璋不由稱讚,但同時心底又升起一絲擔憂。

朱高煦才去了吉林城兩年,就把吉林城經營成了這副模樣,將幾萬百姓都綁在了他身邊。

若是再給他幾年時間,那吉林城又會發展成什麼模樣?

想到這些,朱元璋心裡的那份高興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沉默。

一旁的郭英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因此緩緩開口道:“若是他能將肇州城和安東城都經營起來,那日後朝廷的大軍就可以從肇州城出發,比起從全寧衛走,距離縮短了五百裡,而且還可以用水運輸送糧草……”

他這話,讓朱元璋重新審視起了朱高煦的能力。

郭英的話不可置否,但具體能不能做到,還是得考察考察。

“快入冬了,現在送消息已經來不及……”

朱元璋沉吟片刻,隨後才道:“開春之後,遷移軍戶兩千至吉林衛,設立肇州所和安東所,二所暫時歸於吉林衛下,歸渤海郡王節製。”

他這話像是在對郭英說,但站在乾清宮角落的一名司禮監隨身太監卻提筆將其記錄。

朱元璋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會不會導致朱高煦實力提升太快,但他仔細想了想,不過八千軍戶也做不成什麼事情,況且兀良哈入寇一事也確實體現了吉林城兵馬不足的缺點,增設兩個千戶不算過分。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卻還是看向了郭英,瞧著這個熟悉的老夥計,他坦然道:“郭四,你倒是開始偏向他了……”

“臣,隻不過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做出決定罷了。”

郭英起身作揖回禮,朱元璋瞧他這模樣,也沒有再糾結,而是擺擺手:

“罷了,坐下與我下下棋吧……”

“是……”郭英坐下,與朱元璋下起了棋。

隻不過二人下棋沒多久,朱元璋又輕聲道:“朕這些兒子們的俸祿還是太高了,是該削減一些了。”

“另外老四這次繳獲的那些牛羊馬匹,差人叫他分出一半,交予河南、山東兩都司吧。”

他的話,讓郭英心裡一緊,但最終沒說什麼。

漸漸地,乾清宮裡隻剩下了圍棋落子的聲音……,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