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伴隨著寒冬降臨,北方各條河流都開始了出現浮冰,這也意味著關外的水運即將停擺。
趕在徹底結冰前,亦失哈親自率領水師送來了十餘萬石糧食,孟章照常接收所有,並帶著亦失哈前往了軍械局。
當他們走進了軍械局的時候,可以清楚聽到熱鬨的鍛鐵聲。
由於需要不斷的熔煉廢鐵,繼而繼續鍛炮,因此軍械局內的溫度比起圍牆外要暖和不少。
“這軍械局如今有多少人了?”
亦失哈走在軍械局的混凝土道路,看著由混凝土建造的軍械局,好奇詢問孟章。
“之前帶來的一百二十六名工匠,加你後續送來的二百七十二學徒,一共是三百九十八人。”
“夠用嗎?”孟章在解釋,亦失哈也詢問起他。
“工匠夠用了,如今不夠的是人手。”孟章一邊帶路一邊說道:
“這北山道路崎嶇狹隘,想要招撫女真人也不容易,從殿下回來到現在,半個多月也才招撫了三百多女真人。”
“其中男丁還得從軍,孩童讀書,隻有健婦和老弱能趁著冬季,從事一些坯泥模的輕活。”
黑水城的生產方式與吉林城不一樣,吉林城主要以發糧開墾農田為主,但黑水城是以手工業為主。
在黑水城,從軍的男丁被朱高煦稱為預備役,他們的訓練和渤海軍一樣,每天午學習文化,下午做專業訓練。
他們的軍餉比不渤海軍,隻有每年三貫錢、十二石和一匹布,三斤鹽。
不過即便如此,他們也儘心儘力的訓練著,畢竟他們的軍餉足夠讓一家老小餓不死。
這種不用在寒冬臘月擔心食物問題而去林中狩獵的生活,簡直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生活。
更何況,他們的家人也被王府安排了相應的工作,還有相應的口糧來作為工錢。
孩童學習,每日發一斤米,健婦夏秋耕種、冬季鑽槍管、坯泥模,每日發二斤米。
哪怕就是老弱,隻是隨便做些輕活計,也能領走一斤半的糧食。
至於男丁,他們的口糧在軍營解決,完全不用擔心。
因此,但凡一家人都接受王府的吏目安排工作,每家每戶都能吃的飽飽的,偶爾男丁們外出訓練時,還能打些肉食回來平分,比在部落時舒服了太多太多。
孟章相信,伴隨著冬季一直持續,許多部落都會因為缺糧而出走部眾,並被黑水城全盤接收。
哪怕隻維持一個月一千多人的規模,等冬季過去,黑水城內的女真人數量也能增加到八九千人的規模。
在孟章看來,這已經十分不錯了,起碼能練出兩千兵卒。
不過,這樣的速度顯然達不到朱高煦想要的速度,因此這次亦失哈帶來了許多女真男丁。
他們的家人被安置在了吉林城,而他們則是從軍來黑水城當預備役。
“我這次帶來了三千六百多人,不出意外的話,殿下應該是要將他們全部歸入預備役中。”
亦失哈說起了自己帶人前來的事情,孟章聽後也驚喜道:“果真?”
“八九不離十。”亦失哈笑著回頭,這才發現他們已經來到了製作火槍的地方。
他們走了進去,很快就看到了如流水線般生產槍擊、火繩、槍托的工匠們。
他們人數最多,足有六十人,每日能製作組裝大約二百支火繩槍。
“殿下在嗎?”
孟章詢問一名工匠,那工匠頭也不抬的指向了射擊場,看去十分無禮,但亦失哈和孟章卻不生氣。
工匠一旦班,除非發生安全隱患,其餘時候隻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不用論官職起身去迎合誰,這是朱高煦定下的規矩。
士農工商這句話,放在渤海境內是不存在的,每種職業都是受人尊重的,都是用勞動換取成果。
在這裡也不會有人覺得當兵不好,反而覺得當兵榮耀。
在這樣的氣氛下,但凡是參了軍,被選入渤海軍的,基本不會有誰敢做出臨陣脫逃的事情。
單單做逃兵後,其家人所麵臨的指指點點就足以讓這人折返戰場,馬革裹屍。
砰!!
孟章這邊才帶著亦失哈來到射擊場,不等看到朱高煦,便先聽到了槍聲。
“這槍聲不太一樣……”
亦失哈沒聽過火繩槍的槍聲,但他聽過洪武銅銃的聲音。
但從聲音來說,射擊場的槍聲更具有穿透力。
“殿下!”
孟章尋到了朱高煦,帶著亦失哈朝他走去,朱高煦聞聲也回頭,在見到亦失哈後,當即笑著朝他們走來,對著亦失哈就是一個熊抱:“你這廝,倒是按耐得住。”
“南邊太忙了,奴婢確實沒有時間來啊……”亦失哈哭笑不得,也被這擁抱抱得十分高興。
“看看,這是王元他們新弄出來的燧發槍,雖然沒有達到戰場的標準,但也比火繩槍強大很多了,明天王元就會做出改進,趕在冬季結束前,這燧發槍應該能完善。”
“燧發槍?”看著自家殿下激動地模樣,亦失哈好奇詢問:“這燧發槍比起洪武銅銃和火繩槍有什麼區彆?”
“區彆大了。”朱高煦拿起手中四尺長的燧發槍說道:“這燧發槍,每分鐘可以射三到四次,八十步的距離能穿甲,五次射擊最少能擊中靶子一次,六十步能達到五次擊中兩次。”
“每分鐘?”亦失哈感覺自家殿下口中有了好多自己不懂的東西,雖然他以前也這樣,但倒也沒變化這麼大過。
“一刻鐘為十五分鐘,一字時為五分鐘。”朱高煦解釋著,同時拿著手中的燧發槍,心中止不住的驕傲。
冶鐵技術決定了朱高煦能攀爬科技樹到什麼程度,若是把他丟到秦漢唐宋,彆說弄出燧發槍,就當時的冶鐵技術,他哪怕弄出火繩槍,估計也是容易炸膛的那種。
相比較下,明代的冶鐵技術,則是完全可以支持他弄出前裝加農炮和燧發槍。
有了這些東西,靖難之役他都不知道自己怎麼輸,現在的問題,就是……
“殿下,既然這燧發槍更好,那為何不讓火槍間的工匠們製作這燧發槍?”
孟章一開口,不僅打斷了朱高煦的思緒,也打斷了他的臆想。
擺在他麵前的有一件尷尬的事情,那就是他不知道東北的燧石礦分部,他了解的都是南方的。
正因如此,他才沒敢說生產燧發槍,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燧石。
“開春之後得讓楊彬給我弄些高品質的燧石才行。”
朱高煦一邊想著,一邊對孟章糊弄:“這槍還沒完善,等王元完善之後再說吧。”
這麼說著,朱高煦心底也有一些失落。
他推動了火器的進步,可這麼一來,他這具身體的長處便也被限製住了。
隻是熱兵器取代冷兵器是無法阻擋的,他應該高興自己成為推動了火器進步的人,而不是保守的停留在冷兵器交戰的時代。
倘若真的是冷兵器交戰的時代,他這不足一萬人的渤海軍,是很難在正麵戰場打敗擁有三四萬甲兵的遼東都司的。
哪怕是朱棣,徹底靖難,燕府三護衛南下投奔他的情況下,也花了四年時間才徹底擊敗南軍。
四年的內戰,不僅能將軍隊對外部對內的紀律給摧毀,還能摧毀朱元璋好不容易恢複的北方經濟。
北平、河南、江淮、山東……
這些地方因為靖難被摧殘的不成樣子,而老朱花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練出來的百萬精銳,更是在這場內戰中報銷超過一半。
這一半精銳的死亡,導致了衛所製走下坡路,更導致北平、山東、河南、兩淮的軍屯被摧殘殆儘。
這些精銳,若是用來開疆拓土,駐守四方,那大明起碼能夠再多實控一兩個行省,隻可惜他們最後都死在了自己人手。
朱高煦要靖難是為了他自己,這他不否認,但同時他也想縮小靖難之役的範圍。
哪怕他能讓靖難之役早一年結束,大明所受的創傷都能多減輕一成。
相比靖難之役四年死幾十萬大軍,百萬百姓流離失所。
朱高煦更想把靖難之役的範圍縮小到三年以內,死傷十幾萬,儘量減少戰爭對北方的摧殘。
不管旁人說他偽善也好,亦或者說他當了婊子還想要牌坊也好,他心裡始終的是這麼想的。
靖難之役如果能在兩年內結束,那西南三大兵團,起碼雲南的徐輝祖和沐春、何福是來不及出兵的。
當然,最好的靖難時機,其實是朱棡和老朱相繼死後。
如果這個時候他揭竿而起,那絕對可以提早結束靖難,唯一要背負的,就是在史書背負一個造反的罵名,可他也不在乎。
可關鍵在於,他可以丟下臉皮造反,但朱棣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