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敗在親情,因為親情讓他在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難以抉擇。
“其實說這些太早了,俺連黃河都還沒見到呢。”
朱棣訕笑著來打圓場,之所以以這個借口來打圓場,也是因為在今日之前,他都未曾想過自己可以拿到天下,所以自然不會想儲君之位帶來的問題。
可今日後不同了,他們父子合並已然十七萬,並且騎兵眾多,外無強敵,已經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錢。
其實要是給朱棣時間,經曆過今日大寧投降消息的朱棣用不了多久就會想到儲君的問題,姚廣孝不過是提前點出罷了。
“貧僧告退……”
見朱棣如此說,姚廣孝也行了一禮,隨後緩緩退出了承運殿。
瞧著他離開,朱棣也躊躇片刻後返回了燕府後院的前寢宮。
在這裡,他瞧見了高興的徐氏。
此刻她正在高興的寫信,而這信不用多言,自然是寫給朱高煦的。
“徐妹子,你得到消息了?”
朱棣強擠著笑容走進殿內,徐氏聽到他的腳步聲後便知道了來人是他,隻是不曾回頭,笑著寫信說道:“自然得到了消息,因此才要寫信問問高煦情況。”
“嗯……”朱棣走到徐氏身旁坐下,十幾個呼吸未曾開口。
察覺到他的不對勁,徐氏也放下了手中的毛筆,疑惑回頭看向他:“這樣的消息,你怎麼也沒點反應?”
“我……”朱棣欲言又止,最後還是決定將姚廣孝的話告訴徐氏。
他慢慢開口解釋自己高興不起來的原因,徐氏聽後,臉色也漸漸從高興變成了凝重。
“殿下你是怎麼想的?”
徐氏詢問朱棣,朱棣卻麵露糾結:“俺也不知道,俺覺得老二應該不會對老大怎麼樣,所以想等他帶兵入關後與他說說。”
“嗯。”徐氏鬆了一口氣,她最擔心自家殿下玩製衡這一手。
“既然事情還沒決定下來,那就暫時先不用去想它,等高煦回家再與他說吧。”
徐氏安撫了朱棣,隨後轉身便繼續給朱高煦寫起了家書。
瞧著她的背影,朱棣隻能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放到了朱允炆頭上。
如果他不這樣狠辣削藩,自己也不會起兵,自家一家人也不會陷入這種局麵。
連帶著,朱棣連曾經的大哥朱標都埋怨上了。
興許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對待朱標的態度也開始因為朱允炆而漸漸轉變。
同樣,在他的布置下,密雲等城兵馬被季節到了北平城外,一時間朱棣可動用之兵變得更多,而局勢也開始變得難以琢磨。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三天時間轉瞬而過,待唱禮聲響起,朱高煦也帶著大軍從鬆亭關返回了大寧城。
相較於半個月前,此時大寧城內外的人口變多了許多,兵馬更是如此。
陳亨沒有出城迎接朱高煦,畢竟還得避嫌一段時間。
倒是同樣招降歸來的朱權、趙牧等人在城外迎接他。
“外麵人太多,先去衙門談事。”
朱高煦與站在城門口的二人吩咐,二人也果斷上了馬匹,向著都指揮使司衙門進發。
待他們回到這裡的時候,陳亨與幾名將領已經在這裡等待。
他們一一上前自我介紹,其中卜萬與陳亨不必多說,讓朱高煦比較意外的是房寬與陳懋三兄弟。
房寬從洪武十五年便參軍,眼下已經四十有二,年紀不算小了,戰前他被卜萬安排到了冷口關駐守,見到陳亨的部將後直接舉城投降。
陳懋三兄弟年紀最大的是二十有九的陳恭,其次是二十有六的陳忠,最後才是年二十一的陳懋。
三兄弟與陳亨長得相像,五官不算出眾,可濃眉大眼,從麵相來看是忠勇之人。
不過從三兄弟在曆史上的情況來看,雖然他們能打仗,可手上也不是特彆乾淨,但這基本是明朝邊軍的通病。
日後朱高煦要嚴格治軍,自然得杜絕這些東西,所以對這三人,他還得好好打磨才行。
當然,對於陳恭三兄弟,朱高煦最看重的還是陳懋。
陳懋畢竟從洪武年間一直活到了天順年間,如果不是突然患病,朱高煦都懷疑他能活到朱見深繼位。
如果好好打磨,興許能服侍自家四代人,畢竟自家體弱多病的大哥都活了四十八,自己身強力壯,不可能比他還短壽吧。
想到這裡,朱高煦坐上了主位,看著眼前眾人,先大體說了一下方向問題:
“眼下,北平以北隻有遼西的四座城池和遼東的九連城能阻礙我軍。”
“我此次南下為奉天靖難,以清佞臣。”
“若是大兄肯交出黃子澄、齊泰,那我自然會乖乖待在關外,可眼下大兄依舊執迷不悟,寵信佞臣,打壓武官與我等藩王。”
朱高煦將大寧諸將拉到與自己同一陣線,然後繼續開口道:“我父親讓千戶官吳孟給我帶來了消息,隻要打通了遼西走廊,便可以運送百萬石糧食進入遼東,幫助百姓開荒。”
“我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對昔日的袍澤下不去手,這沒有關係,你們的敵人不是南軍,而是北虜。”
說罷,朱高煦對眾人開口道:“長興侯率大軍二十萬北上,我父親那邊人不夠用,因此裁軍便不裁撤了,今教令陳亨為遼東都指揮使,卜萬為北平行大寧都指揮使,王義為渤海都指揮使。”
“拔擢趙牧為北平行都指揮同知,陳恭為北平行都指揮僉事,陳懋為廣寧衛指揮使。”
“另外,北平行都司兵馬事宜,皆由寧王朱權統轄,諸將各自領兵聽從,為我大明好好駐守此地,不要再發生胡兵入寇一事。”
拿下了大寧,自然要給出工出力的人升官加爵,眼下雖然不能加爵,但升官是沒有問題的。
卜萬肯定是不願意南下打南軍的,既然這樣,就讓他在大寧待著就行。
陳亨與陳懋自己要放到遼東,其中陳懋肯定要與自己南下的,陳亨則是在遼東好好修養。
“謝殿下隆恩……”
諸將作揖應下,朱高煦也繼續道:“北平那邊,我父親需要些兵馬,因此我準備拔擢房寬為大寧都指揮同知,帶一萬大寧步卒南下。”
“末將領命!”房寬站了出來,確實他對朱高煦不太熟悉,更熟悉朱棣,因此前往北平他也樂於其中。
見他應下,朱高煦便繼續開口道:“陳忠與李遠二人組織大寧各都司軍戶,明日開始向廣寧遷移,大寧二十二衛三所八關隻需要留下一萬五千軍戶及其家眷便足夠,其餘人儘數遷往遼東為民,設正七品司馬一職,專與移民百姓開荒。”
“即日起,我渤海麾下百姓皆發日米,成人實糧二斤,未成人一斤半,所開荒田地儘數歸開荒百姓所有,摒除雜稅,隻征田賦,田賦設五賦一。”
朱高煦與諸將說了自己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大多都已經在渤海執行很久,中基層官兵或許不知道,但他們自然是了解的。
這種政策需要南邊不斷輸糧才能維持下去,隻是渤海的體量與整個關外的體量差距太大了,所需的糧食恐怕也會是一筆驚人的數額。
不過對此,陳亨等人倒是沒說什麼,畢竟糧食這種事情不用他們操心。
眼看朱高煦吩咐完所有,陳亨站出來作揖道:“殿下,敢問我軍何時開拔廣寧?”
麵對詢問,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應:“明日我麾下六千騎兵開拔,同時帶上廣寧官兵所有家眷充作第一批遷移之人。”
“這之前,請陳老將軍派人去秘密聯係廣寧城中大寧兵卒,若是他們願意投誠,廣寧四衛田地可由他們均分。”
朱高煦出手十分大方,廣寧四衛的屯田數額不下六十萬畝,而大寧前往廣寧的戰兵與屯兵數量在四萬左右,其中有兩萬屯兵在義州和中左衛等地運輸糧食給廣寧城的劉嵩。
這四萬人若是均分六十萬畝耕地,那就是每人可以得到十五畝。
當然,如果算上他們的家人,那基本就是每人三畝,但這也不少了。
這樣的條件提出,許多不願意當兵的屯兵恐怕會積極響應。
“此外……”朱高煦繼續說道:“若是被選入我渤海軍的,每人發十畝入伍田,每年二十石軍糧,八貫錢作為軍餉。”
“這一條件不止是作為招撫廣寧兵卒的條件,也是針對日後任何南兵的條件。”
“願意為民就均分田地,願意為軍依舊發十畝入伍田,軍餉按照剛才說的一樣照發。”
朱高煦要殺人,還要誅心。
他想知道,天下百萬軍戶中,到底有多少人在麵對這樣的政策時還願意支持朱允炆,又有多少人願意支持給他們發政策的自己。
這其中,尤其是百萬軍戶之中,日子最為困苦的七八十萬屯軍為他關注之重點。
隻要掌握了這群人,靖難就會變得十分容易……
《渤海紀事本末:“乙未,上移大寧三十萬人入遼。”
《明世宗實錄:“乙未,上聞大寧軍戶困苦,特移寧民三十萬入遼,實邊富遼。”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