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朱棣愣了下,但很快摸了摸自己的胡子,一副沉穩模樣:
“也不奇怪,俺在草原素有威名,想投奔俺的人數不勝數……”
他說這話時,時不時還看向了王義,可王義硬是不接話茬,最後還是丘福開口道:“殿下不如去見見他們,反正眼下我軍正缺騎兵。”
“也好,也好……”朱棣借著台階翻身上馬,帶著王義等人去接見了在北邊等候的蒙古人。
他們距離燕軍主力隻有不到十裡,加上朱能讓人放他們進來,因此朱棣他們隻前進了不到三裡便見到了漫天煙塵南下,煙塵之中是上萬拖家帶口的蒙古人。
“還真被殿下料中了!”
看著這群拖家帶口的蒙古人,王義心裡一緊,不由得想起了當初他南下北平時,自家殿下給自己寫的信。
信中內容有很多,其中一條就是如果有蒙古人要南下投奔靖難大軍,那便建議朱棣收下。
來北平大半年,王義雖然見到了不少來投奔燕軍的人,但規模都不算很大,可眼下卻突然來了上萬人。
“你們的頭人是誰啊?”
朱棣帶著三千騎兵上前詢問這上萬蒙古人,隊伍之中精通蒙古語的將領也開始傳信。
前排的蒙古人聞言,當即開始朝後方叫嚷,不多時一名穿著蒙古萬戶甲胄的蒙古人便出現在眾人麵前。
“我是猛穆特,是韃靼部的一個小貴族,聽說燕王您要和南邊的朝廷交戰,我特地帶著家人和四千男丁來投奔您。”
不同於哈剌兀先搶後投的嘴硬,猛穆特等韃靼部蒙古人就顯得文明多了,來投奔就投奔,不會乾出先劫掠再投奔的蠢事。
“好啊!”朱棣聽出猛穆特的誠意,當即說道:“這樣吧,把你的家人安排在大寧與開平中間的草場放牧,我從你們中選三千人來充作一營怎麼樣?”
朱棣雖然聽出了誠意,但還是要走了猛穆特四分之三的男丁來確認他是否真心投靠。
隻是讓他沒想到,猛穆特聞言反而開口道:“我們都想來加入您的隊伍,您如果不要,那剩下的男丁就隻有和家人一起餓死了。”
猛穆特的話讓朱棣看向了這群人,這才發現他們攜帶的牧群少的可憐,顯然是在北邊遭了災,然後才選擇南下投靠自己的。
這麼一來,他們投靠的可信度就大多了。
“這樣吧,你們三千人跟著俺南下,剩下的一千多人俺給你們設個衛所,給你們發份俸祿怎麼樣?”
“謝殿下隆恩!”
“好好好……”用幾萬石糧食收買四千多帶甲的蒙古騎兵,朱棣還是挺高興的。
他笑的憨厚,對身邊的丘福開口道:“朱能,日後你來帶他們,給他們編個營,就叫……三千小達子營。”
朱棣取名像罵人,不過在翻譯的口中,這三千小達子營被翻譯成了三千蒙古營,簡稱三千營。
“殿下,我們還有一個消息要給您。”
猛穆特開口道:“現在北邊亂的厲害,我們的國公趙脫列乾、司徒趙灰鄰帖木兒、司徒劉哈剌帖木兒他們帶了三萬人要南下投奔您。”
“好啊!都來都來。”聽到韃靼部一口氣要來一個國公兩個司徒,朱棣心裡更高興了。
彆說他,就是此前波瀾不驚的王義都驚訝了起來。
雖說當下北元還能拉出十萬大軍,但其部眾數量即便算上瓦剌和兀良哈,也不過五六十萬罷了。
趙脫列乾一下子就拉出三萬人南下,算上猛穆特的這一萬人,幾乎接近一成的蒙古人南下。
這樣的蒙古人大舉南下舉動,可見現在的漠北瓦剌貴族與韃靼貴族爭鬥到了何種地步。
“好啊,趙脫列乾俺記得他,他帶兵不行,可人品不錯。”
“他這次南下了,俺也給他個都督同知的官當當,給他們榮華富貴。”
麵對猛穆特的話,朱棣給出了自己的承諾,都督同知的官職已經是從一品官職,算是當下朱棣能給出最高的官職了。
對於他的慷慨,猛穆特也抱胸行禮,而朱棣見狀也開口道:
“你選三千人給俺,剩下的你帶著,俺讓人帶你們去一個地方駐牧築城,設個千戶所你們,你就暫時擔任軍中的衛指揮僉事吧。”
“謝殿下……”
朱棣簡單安排了前來投靠的這群蒙古人後,便讓人傳信給北邊的趙脫列乾,讓他帶人暫時在開平一帶駐牧,不過兵馬都集結起來,分出六千騎兵南下幫自己打仗。
做完這一切的安排過後,朱棣開始繼續帶兵東進。
隻是在他意外獲得三千小達子營的時候,朱高煦卻已經帶領騎兵從登州出發,一路向青州疾馳而去。
“駕!駕!”
三千騎兵四千餘匹軍馬的陣容在山東已經多年未曾出現,上一次還是元軍圍剿紅巾軍的毛貴。
從登州前往青州,一路上需要經過黃縣、萊州、昌邑、濰縣、昌樂等州縣,路程五百裡。
麵對渤海的三千騎兵,僅有幾百鄉勇的黃縣直接開城投降,朱高煦沒有停留,因為孟章已經在率領馬步兵趕來黃縣的路上。
他們的任務是率領這一路投降的縣鎮百姓前往遼東,同時押運足夠的糧食。
隻是兩日時間,待時間來到二月十九日清晨的時候,渤海的三千騎兵便已經在朱高煦的率領下抵達了萊州府。
萊州駐紮有衛所,儘管城中隻有兩三千屯兵,但鑒於城牆高大,加上沒有攜帶攻城火器,朱高煦直接繞過了萊州,將此地交給身後的孟章解決。
他率領三千騎兵一路往青州府疾馳,隻有在馬料、糧食不足的情況下,才會停下腳步,在一些鄉鎮換取糧食。
錢如果不夠,便留下白條,交代日後償還,並千叮嚀萬囑咐的讓當地的鄉老留下白條。
他們雖然行軍匆匆,但與官道沿途百姓秋毫無犯,也不在村莊紮營,而是在村莊外。
馬匹若是不小心啃食了作物,兵卒也會留下白條給主人家。
對於許多經曆了元末戰爭的老人來說,渤海軍這樣的軍隊他們還是第一次見,比當初北伐的明軍軍紀更加嚴明,並且還會再紮營結束後,幫當地百姓修建一些橋梁,修整一些土路。
幾乎是同一天,南軍水師慘敗和登州被拿下,以及黃縣、萊州等地被拿下、被圍攻的消息如雪花般飛入了京城武英殿內。
“水師慘敗,從登州退往威海,又從威海退往成山、靖海……現在更是退到了大嵩衛!”
“所謂的登萊堅城,開戰不到六日就丟失了近乎全部疆土,朕治下二十餘萬百姓遭受賊兵淩辱,朕想問問諸卿,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武英殿內,朱允炆質問著包括黃子澄、齊泰在內的所有六部大臣。
群臣也是摸不著頭腦,誰能想到當初赫赫威名的陳瑄與楊俅居然聯手都對付不了此前未有過海戰經驗的一名不見經傳小將。
“朱成功……給朕查查他是誰!”
朱允炆陰沉著臉色,同時開口質問齊泰:“齊尚書,此前你說三支水師齊聚便可阻擋渤海賊軍,可眼下賊軍致使山東糜爛,渤海庶人兵鋒直指青州,你有何想說的嗎?”
“回陛下……”齊泰將自己想說的話過了一遍腦子,然後才站出來作揖道:
“渤海水師如此犀利,確實是臣欠缺考慮,眼下渤海庶人兵鋒向青州而去,想來是想要直奔滄州,試圖截斷我三十萬大軍之糧草。”
“曹國公眼下已經率軍撤回保定,隻需要四日便可抵達滄州。”
“此外,德州防備也已經加強,最應該防備賊軍的應當是青州府和濟南。”
“青州府隻有萬餘屯兵,濟南府也隻有不到五千屯兵,若是賊軍使用火炮,則二城糜爛。”
“若賊軍北上滄州、德州不成,改兵鋒南下,那江淮之地則陷入危難。”
“當下朝廷應該調度將領前往徐州,召集大河、高郵、長淮、邳州、滁州、揚州等地衛所屯兵,加緊訓練,防備渤海賊軍南下。”
江淮一帶的戰兵已經被抽調一空,眼下還能調動的,隻有不到十四個衛的屯兵,數量最多三四萬人。
隻有這點兵力,自然無法給朱允炆安全,因此他質問:“為何不調曹國公率大軍南下馳援。”
“回陛下,曹國公若是率大軍向南,那燕庶人的賊軍自然也會向南。”齊泰繼續道:
“眼下之局勢,臣建議調甘涼宋晟入關,同時令西平侯沐春率兵入朝,再令羽中軍都督僉事盛庸率羽林等留守衛北上徐州,整訓江北十四衛屯兵用以備敵。”
“此外,還當調回陳瑄、楊俅駐守長江口,防止渤海水師南下入長江口驚擾聖駕。”
齊泰還是那副四平八穩的辦法,無非就是想要靠著徐州與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及運河、淮河構築防線,暫時遏製渤海軍南下,等待雲南的沐春、甘涼的宋晟馳援。
“從麓川調兵到此,足有四千餘裡,等西平侯率兵抵達,恐怕已經是半年之後。”
隊伍之中,一名老將緩緩開口,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開口之人是武定侯郭英,朱高煦的嶽祖父。
他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要自己帶兵馳援徐州和淮安,但誰都知道他和朱高煦的關係,因此對於他的開口,眾人都選擇了無視。
“就按照齊先生所說的辦吧。”
朱允炆瞥了一眼郭英,並不信任他。
麵對他的這一眼,被朱元璋稱呼了一輩子‘郭四’的郭英隻能在心底歎了一口氣,跟著群臣一起作揖。
不多時,一份份聖旨從紫禁城內派發,前不久升任都督僉事的盛庸也率領著羽林等留守衛兵準備北上馳援徐州。
《明太宗實錄》:“二月丁未,有虜南奔,上編其為三千小達子營。”
“乙亥,韃靼國公趙脫列乾、司徒趙灰鄰帖木兒、司徒劉哈剌帖木兒從沙漠率領部眾來歸附。”
《明世宗實錄》:“丁未,上率三千騎自登州往青州而去,建文君驚,急調景隆援,又恐景隆難勝,複調西平侯、宋晟、盛庸率兵援淮泗。”
《渤海紀事本末》:“上親率騎三千攻取青州而去,黃縣降,萊州遭章所圍,景隆急回援。”,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