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通淵與平安等人經過多日的長途跋涉,總算趕在初七的黃昏時分抵達了揚州府北麵二十裡的昭伯鎮。
擔心人困馬乏的俞通淵下令全軍休整,而渤海的塘騎也將他們到來的消息傳回給了營盤。
朱高煦對他們的到來不以為意,畢竟他早就想過俞通淵和平安會輕騎南下,隻是他並不把這上萬騎兵放在眼裡。
頂多還有五六天,他就能包圍京城,截斷朱允炆的所有出路,他沒有必要著急和俞通淵、平安交手。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死守營盤,然後在包圍京城的同時渡江而去。
“這渤海庶人,見我們來了也沒什麼動靜,看樣子是沒把我們放在眼裡。”
昭伯鎮內,當俞通淵得知南邊的朱高煦對他們的到來熟視無睹時,他當即便被氣笑了。
想他俞通淵南征北戰一生,還從未遭遇親率騎兵上萬而被人無視的情況,更何況朱高煦麾下兵馬隻有四萬,而他僅騎兵就一萬。
“爹,明日我們要大軍南下嗎?”
站在俞通淵下首位的一名高大將領詢問,這是俞通淵的次子俞靖。
在俞通淵一家沒有被藍玉牽連的時候,俞靖也是名震三軍的勇將。
“先等平都督去揚州打探打探消息,熟悉這渤海庶人的用兵方法再決定如何對付他。”
俞通淵輕撫長須,雖然對朱高煦看不上他很氣惱,但對於怎麼對付朱高煦,他還是十分清楚的。
他與朱高煦未曾交過手,但是從吳高、劉真、耿瓛等人的節節敗退來看,朱高煦決不是好相與的對手。
他南下路上,吳高與他說過朱高煦的用兵方法和缺點,可俞通淵不以為意。
他很清楚,朱高煦這個年紀正是學習兵法最快的年紀。
吳高既然詐退過一次,並且被朱高煦察覺,那朱高煦肯定會加強這方麵的訓練,因此朱高煦在之前所表現的所有用兵方法都得推翻。
“將大軍分為三隊,每隊輪班著甲備敵,塘騎放出二十裡遠,小心渤海庶人夜襲。”
俞通淵交代了俞靖一句,轉身便去院內休息去了。
如今的淮東之地,百餘萬百姓早早奔逃,許多經過元末的老人很清楚要逃去哪裡,因此他們紛紛避開有水驛、驛站、驛道的地方,跑去偏遠的鄉下躲避。
如此一來,倒是讓南軍、渤海軍在補給輜重上都十分困難。
自黃河奪淮入海,兩淮之地土地荒蕪貧瘠,百姓流離失所,農業欠缺。
其中,洪武二十四年,黃河決陽武黑陽山,一分為二,南支走開封城東南下,奪潁河,從阜陽入淮河,北支往東北流,在東平彙入大清河,走濟南入海。
黃河的這種操作讓朱元璋好不容易恢複的江淮農業再次遭到破壞,因此朱元璋花費大力氣開始填塞北支,讓黃河全支改借潁河奪淮入海。
至於後世人所說的,朱元璋不讓黃河北流是因為祖陵問題,那不過是一個謠傳罷了。
鳳陽皇陵、祖陵、中都都在淮河邊上,真要是不想讓這兒出事,那朱元璋應該極力避免黃河奪淮才是。
他之所以不能容忍黃河北流,恰恰是因為有北宋三易回河導致河北糜爛的前車之鑒。
要是真的讓黃河南流斷絕,全線北流入海,那黃河很容易在再泛濫的時候把山東、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搞成黃泛區,這樣北平就成了孤懸。
萬一蒙古趁機反攻,北平、大寧正當敵衝卻背水而戰,物資給養都無法供應。
眼下距離洪武二十四年不過才過去九年,兩淮之地的農業還未能從上次的黃泛之中恢複,因此李景隆的二十萬大軍幾乎占據了運河水次倉的所有儲備。
麵對揚州、昭伯鎮的七萬明軍補給,建文朝廷隻能從江南不斷運輸物資北上。
這樣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江南物價飛漲,朱允炆不得已隻能繼續發放寶鈔來維持大軍軍餉。
“娘地,又是寶鈔!”
應天府朝陽門,當最新一個月的軍餉以寶鈔形式發放時,駐守此地的兵卒們立馬就發起了牢騷。
“李千戶,朝廷已經發了兩個月寶鈔了,這寶鈔現在一貫連七十斤米都買不了,什麼時候我們上直淪落的連屯兵都不如了?”
朝陽門甬道內,幾名二十出頭的兵卒詢問穿著千戶官甲胄的李忠,李忠聞言也擦了擦額頭的汗:
“伱們以為我想要寶鈔啊,我每次都讓都督府發糧食和錢,可都督府說現在北邊戰事物資緊缺,隻有寶鈔給我們。”
他與四周的弟兄們解釋著,可四周的兵卒聞言卻一味咒罵:“辛苦當一個月差,軍餉連一石米都沒有,還得借錢過日子。”
“這群文官給自己減免賦稅,對我們就用寶鈔來糊弄,真該死!”
“我們還算好的,聽說長江水師和平倭水師的弟兄,連撫恤發的都是寶鈔。”
“娘地,這麼缺德?”
朱允炆擅發寶鈔的舉動讓應天守軍十分不滿,他們可不會理會什麼朝廷困難,他們隻知道繼續這樣下去,他們家裡都揭不開鍋了。
“好好巡邏吧。”李忠聽著麾下弟兄們這麼說,隻能無奈歎了一口氣。
倒是在他安撫了自家弟兄沒多久,另一名千戶官帶著十幾個弟兄來到了朝陽門。
“李忠!你們今天拿的是銅錢還是寶鈔?”
當熟悉的聲音響起,李忠回頭後果然看到了同為千戶官的張廣。
“自然是寶鈔,下麵的弟兄沒少抱怨。”
李忠歎了一口氣,張廣聞言也咒罵:“娘地,我剛才在定淮門看著西南運來了三十艘滿載銅錢的船,朝廷明明有銅錢,卻還給我們發寶鈔。”
“你看錯了吧?”李忠愕然:“不是說西南在叛亂嗎?”
“那也隻是一處叛亂,又不是所有地方都叛亂。”張廣咒罵道:
“我看這次就是那群文臣不舍得把銅錢發我們,所以采用寶鈔來搪塞我們。”
“聽說許多人都去都督府詢問了,我來問你就是問問你去不去?”
“去!”李忠不假思索,如果朝廷真的有銅錢而不給他們發,那他自然要去鬨一鬨。
“走!”張廣一擺手,當即便帶著李忠向著五軍都督府走去。
類似這樣的情況,不斷在此刻的京城各處城門上演,與此同時,擔任右軍都督府左都督的徐增壽也成為了被問責的人。
隻是一上午,他便在魏國公府接待了不下三十名武官。
好不容易安撫了眾人,徐增壽還沒來得及休息,便聽到有故人來尋他。
“讓他進來吧。”
徐增壽擦了擦自己額頭上的汗珠,還以為又是來問俸祿的武官們,卻不想來人是一個他並不熟悉的人。
“你是……”
徐增壽皺眉看著眼前之人,那人聞言卻笑著作揖:“錦衣衛揚州府千戶官胡綸,奉我家主人之命,來給左都督送信。”
胡綸作揖回禮,同時拿出了一封書信。
不過在遞出書信的時候,他還提醒了一嘴徐增壽:“左都督,這信中內容看完最好焚毀。”
“……”聽著胡綸如此說,徐增壽略皺眉頭,接過信後將其打開,一目十行的將信中內容看完後,他立馬合上了書信。
“你家主人還說什麼了?”
徐增壽目光凝重,胡綸也笑道:“我家主人說,希望左都督好好保全自己,近段時間不要再與北邊諸將聯係,隻要按照信中所寫的去操辦就足夠。”
徐增壽略皺眉頭,胡綸送來的信件,毫無疑問是朱高煦的親筆信。
心中,朱高煦親筆所寫京城被破就在這幾日,因此朱高煦希望自己不要與朱棣繼續來信,以免被人抓到把柄,而是靜靜等待自己兵臨京城。
對於朱高煦知道自己與朱棣來信的事情徐增壽並不覺得奇怪,他唯一好奇的就是朱高煦準備如何渡過長江。
長江天險可不是單純的好聽,如果沒有水師……
徐增壽忽然愣住,因為他想到了近幾天沒有了動靜的長江口水戰。
“難不成高煦把陳瑄和楊俅招降了?”
徐增壽不傻,陳瑄被人彈劾的事情他也聽到,並且還為陳瑄上疏辯護。
加上楊俅本來就是得朱高煦舉薦才得以統帥平倭水師,如果說朱高煦要招降二人,也不是不可能。
這信若是出自旁人,徐增壽興許還不會信,可出自朱高煦的話,就由不得他不相信了。
“事情我知道了,你告訴你家主人,我親自統轄神策門、金川門。”
徐增壽人在府中,倒也不怕消息走漏,胡綸聞言作揖:“那卑職便告退了。”
“嗯……”徐增壽親眼看著胡綸離開,待他走後才將手中信件焚毀。
隻是看著那燃燒的信件,徐增壽突然想到了他那姐夫。
“這對父子,恐怕有得鬨了……”
身體還沒好,還在發燒,不過打了退燒針好多了,就是思緒有點慢,打字不快。
今天的二更估計在下午五點左右能順利更新。,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