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滿城風雨(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777 字 9個月前

第268章 滿城風雨

“你讓俺撤回涿州是為甚?”

初六黃昏,當白溝河北岸的燕軍營盤內響起了朱棣的問詢聲,姚廣孝也盤算著佛珠開口道。

“眼下南軍應該已經知道二殿下突襲到淮南了,以貧僧之見,理當暫時不與南軍交手,而是等待南軍動向,趁著其南下時側擊將其擊敗。”

此刻的大帳內隻有姚廣孝和朱棣兩人,而麵對姚廣孝的話,朱棣也緊皺眉頭:“若是這李九江不走呢?”

“不會。”姚廣孝搖搖頭道:“二殿下敢於輕裝南下,肯定是有所依仗,就朝廷在南邊的十餘萬兵馬,定然是擋不住二殿下的。”

“況且,若是我們與李景隆在此糾纏,那反倒是落了下乘,理當借著南軍南下而跟隨南下,將我們與應天距離拉近,即便到時候二殿下出了什麼事情,我們也還有另一副家當繼續與南軍交手。”

姚廣孝的想法很簡單,撤回涿州,讓李景隆輕視他們,然後等待朱高煦在南邊把事情鬨大,屆時李景隆必然要帶著軍隊南下,而朱棣就可以趁機與李景隆打運動戰。

就今日的情況來看,兩軍正麵對壘之下,燕軍是很難擊敗南軍的。

因此,倒不如讓南軍自亂陣腳,自行調整隊伍南下,借此發揮燕軍優勢,將李景隆的二十萬大軍在南下道路中擊潰。

當然,姚廣孝隻是提了個建議,具體采不采納,還是得看朱棣自己。

不過在朱棣開口前,姚廣孝還是提醒道:

“此外,殿下還需要明了一件事,我軍雖有十七萬之眾,但其中五萬可都是二殿下的兵卒。”

“眼下若是二殿下拿下京城,那帝位到底是給您,還是他自己取之……”

姚廣孝提起了關於帝位的問題,而這正巧是朱棣沒有想過的。

昨日他還在想著如何擊敗李景隆的二十萬大軍,如何南下徐州,如何渡過江淮與長江。

可是這才一夜過去,姚廣孝就帶著朱高煦突破淮河,直抵淮南的消息找到了他。

麵對這個問題,朱棣連一絲猶豫都沒有,他自然是想做皇帝的。

可眼下,依照姚廣孝的說法,朱高煦顯然是站在上風,而且自己還不能與他撕破臉皮。

如果朱高煦要自己做皇帝,那他就隻能做太上皇了,但自古到今,太上皇的下場似乎沒有幾個是好的。

“你覺得要怎麼樣?”

朱棣沉聲詢問姚廣孝,姚廣孝卻還是那句話:“跟著南軍撤往南邊,而後在二殿下渡江包圍應天時輕騎南下,隻要包圍了應天,您再輕騎南下,二殿下顧及孝道,即便不想讓出帝位,也要與您商量著來。”

其實姚廣孝更想讓朱棣輕騎南下,可他沒有朱高煦的水師,運不了那麼多的糧食,因此一旦輕騎南下遭遇變故,朱棣這一副家當或許會遭受重創。

屆時若是這父子二人沒有拿下應天,局勢可就不好說了……

麵對姚廣孝的話,朱棣糾結了片刻:“老和尚,你確定那李九江會撤退嗎?”

“眼下不是李九江要撤退,而是朝廷讓他必須撤退。”姚廣孝太清楚廟堂之上那群人的脾氣了。

眼看朱高煦打到淮南,不多時就會包圍揚州城,他們一定會坐不住。

以他掌握的情報來看,朝廷已經調了吳高、李堅、俞通淵等十一萬大軍南下,可按照他們的行軍情況來看,除了俞通淵和平安應該能率領萬餘騎兵在這幾日抵達淮南外,其餘兩部步卒起碼要到本月中下旬。

雖然朱高煦表麵上拋棄了輜重和火炮,但姚廣孝很清楚,如果朱高煦真的拋棄了這兩樣東西,那是絕對打不下雲梯關的。

他能打下雲梯關,就說明他不僅有糧食,還有隱藏好的火炮。

朱高煦一旦有火炮,並且趕在吳高、李堅等人南下前炮轟揚州城,那揚州城告急也不過就是三五日罷了。

知兵的人能沉住氣,可廟堂之上的那群人絕對沉不住氣。

姚廣孝說罷,將目光放到了朱棣身上,朱棣也在燭火下麵露糾結。

過了片刻,他才緩緩抬頭道:“北撤五十裡,若是李九江真的率大軍南下,俺就帶七萬馬步騎兵南下截擊他!”

伴隨著朱棣開口,姚廣孝心底的石頭也徹底落地。

同時也就在他們商討南下事宜的時候,應天城卻愁雲慘淡。

即便已經是黃昏,但行走在街道上的兵卒和官員卻依舊不少。

自朱高煦包圍揚州以來,江南物價飛漲,而朝廷以寶鈔充為軍餉的政策,更是讓整個應天唏噓一片。

朱元璋以鈔抵稅換回的上千萬貫寶鈔,在建文朝廷的政策下,瞬間釋放出了一大半。

不管是長江水師還是平倭水師、揚州守軍、應天守軍和鎮江守軍。

許多兵卒都收到了已經貶值到每貫四百文的寶鈔,不僅如此,這些寶鈔的價值還在不斷下降。

這樣的情況,讓兵卒所獲得的寶鈔越來越不值錢,甚至連一石米都買不到。

這樣的氣氛,使得整個江南守軍防守鬆懈,而朱允炆卻還在擔心北邊的朱高煦,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內部的問題。

“渤海庶人已經包圍揚州兩日,不出意外的話,明日黃昏越巂侯與平保兒所率一萬鐵騎便會進入揚州府境內,至於吳高和李堅兩部還需要七八日的時間才能進入揚州府,十日左右才能抵達揚州城。”

武英殿內,朱允炆對群臣說著眼前情況,同時打壓道:“這渤海庶人看樣子是自投羅網,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朝廷的天羅地網給束縛了。”

朱允炆單純看著雙方紙麵情況,對此的齊泰也走上前作揖道:

“眼下江南人心浮動,朝廷理應減免賦稅來安定江南人心。”

“臣附議……”暴昭也開口附和。

他們二人一開口,眾人紛紛開口附和,似乎江南民情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時候。

對此,朱允炆卻皺了皺眉:“眼下朝廷錢糧不足,運河沿岸數千萬石的水次倉糧食難以運往南邊,各都司儲備倉和承宣布政使司的常平倉也無餘力,若是還要減免江南賦稅,那……”

朱允炆雖說對文人好,可他也不是什麼都不懂。

從洪武三十一年到如今,他已經減免了兩次江南賦稅,如果繼續再減免,那江南賦稅就比北方的陝西、山東等地還要低了。

有所減必有所加,如果屆時不能及時解決叛軍,那北方是肯定要加賦稅了,這等於把北方軍民推向朱棣那邊。

因此麵對黃子澄和暴昭等人的建議,朱允炆難得選擇駁回,而眾人眼看自己的上疏被駁回也不覺得奇怪。

不過,他們也有辦法能讓朱允炆同意。

“陛下,如今應天城內僅有上直萬餘兵卒,以及不到三萬人的五城兵馬司,臣請募鄉勇守城!”

方孝孺緩緩開口,朱允炆聞言暗皺眉頭,將目光投向了齊泰。

“臣以為,可募京城鄉勇守城,對招募鄉勇的富戶鄉紳給予蠲免賦稅。”

齊泰自然清楚黃子澄等人的想法,不過他也覺得應天守軍不足,因此在朱允炆失望的目光下選擇了同意。

待他開口後,朱允炆也無可奈何,隻能選擇朱批招募鄉勇的新政。

不過在朱批結束後,朱允炆倒是沒有愚蠢的連民間情況都不了解,而是詢問道:“朕聽聞近來江南物價飛漲,一貫寶鈔連一石米都買不起,此事是否是真的?”

朱允炆質問六部群臣,齊泰倒是不加掩蓋,直接回答:“回陛下,確實如此。”

“三軍士氣如何?可有怨言?”朱允炆擔心詢問,然而方孝孺卻打岔道:

“陛下請放心,三軍將士皆知道朝廷難處,況且朝廷也承諾在戰事結束後補發軍餉,陛下不用擔心。”

“那就好……”朱允炆頷首,隨後擺手示意眾人可以退下了。

“臣等告退……”

群臣退下,瞧著他們的背影,朱允炆揉捏了一下跳動的眼皮,隻覺得放不下心來。

與此同時,距離京城數百裡的揚州城外,燈火通明的渤海軍營盤之中朱高煦正在推算時間。

他用楊展渡過長江口前的消息來推算,大致推算出了他們眼下應該還在前往石莊的路上。

不出意外的話,他們需要五六天的時間才能包圍京城,而那時的自己也可以帶兵渡江而下,完全不用與盛庸交手。

不過在他看來,盛庸似乎在等機會出城與自己交戰。

如果隻有他一個人,他肯定不敢帶著兩萬上直精銳和四萬江淮屯兵與他交手。

眼下他將大軍調出城北與城南,這說明他肯定是有援軍的。

南軍的情況,朱高煦十分清楚,如果說有人能在這幾日馳援南下,那肯定是平安、俞通淵所率領的在京聽操鐵騎。

那七千騎兵加上山西補給給他們的三千騎兵,足可以湊足萬騎。

如果他們真的南下,那對付自己肯定會使用騎兵側擊和後擊這兩種方式。

“陳昶,讓全軍火炮分為二組,分彆列陣對北,對東。”

“另外給火炮搭上帳篷,防止梅雨提前到來!”

朱高煦對坐在一旁的陳昶開口,陳昶也作揖應下,連夜讓人調整火炮列陣角度。

翌日清晨,伴隨著初七到來,渤海軍還是沒有進攻揚州城,這讓守城的盛庸不免擔心起來。

他擔心朱高煦藏了後手,也想到了李景隆提醒的水師問題。

他派人前往鬆江府打探消息,不過卻並沒有打探到什麼不對勁的事情。

時間一點點過去,直到初七黃昏時刻,揚州城的局勢才發生了一絲變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