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河南、山東、北平、直隸流離失所的百姓,當地縣衙提供口糧,安排遷移遼東,入遼東者開荒三載皆蠲免賦稅,種子牛具皆由官為給付,每人每載口糧五石,也有官府給付。”
“十一,北方學校依舊開設,毋致廢弛。”
“十二……”
“二十六,渤海郡王德才兼備,朕敕其為太子,世子身體羸弱,太祖高皇帝又設其為世子,暫代燕王,待日後就藩再行更改。”
朱棣一口氣宣布了二十六條新政,其中大部分是在處理建文年間遺留問題,少量是在處理洪武年間遺留問題,例如各省賦稅調整,以及設立遼東三司衙門和渤海都司,設立北平為行在等等。
在各種問題和解決辦法宣讀出來後,大明成功進化為兩京一十四行省。
對於兩京十四省的賦稅征收情況,朱棣也做出了具體的調整。
首先天下田賦稅額定為三千萬石,其中南直隸夏秋稅糧額定為七百五十萬石,比原先高了四十萬石。
浙江三百萬石,比原先高了二十五萬石。
江西三百萬石,比原先高了三十五萬石。
湖廣二百五十萬石,比原先規定高出四萬石。
四川一百二十萬石,比原先高出十五萬石。
除此剩下的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分彆是兩個一百萬石,一個三十萬石,一個五十萬石,基本都降低十到三十萬石。
至於北方,山西負擔從二百八十萬石降低到了二百五十萬石,山東從二百五十降低到了二百三十萬石,河南維持在二百二十萬石,北直隸控製在一百萬石,陝西一百六十萬石,遼東四十萬石。
以上各種,合計三百萬石,其中江南一京三省的情況是增加,北方總體情況是降低,西南和中南是降低。
此政公布,廟堂之上許多文臣便嘴角抽搐起來,他們已經想到了此次田賦更替過後,下麵的壓力會有多大了。
他們會覺得下麵壓力大,不是因為擔心百姓,而是朱高煦做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情。
五月十五日,在朱棣登基前兩天,朱高煦設稅務司,隸屬戶部之下,從戶部手中接過了清丈田土的差事。
同日,朱高煦將三千名從九品的渤海官員按照能力高低編入稅務司,並派出三萬馬步兵分成一百隊,護送稅務司官員對直隸開始土地丈量,劃分。
也就是說,直隸要開始劃分土地情況,原本的“上、中、下”戶不再由地方上的裡長、糧長負責,而是稅務司官員負責,裡長糧長隻負責根據稅務司官員劃分田地來分彆收糧。
這麼做,固然還有一定的空子可以鑽,但誰都知道朱高煦是什麼性格。
他敢這麼做,就不怕有人鑽空子。
直隸耕地八千萬畝,憑借三萬多人就要丈量劃分清楚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不過對於朱高煦來說,他有的是時間和這幫人慢慢耗。
因為在朱棣的政策中,北方的學校開始複設,而朱高煦自然不會忘記自己的遼東。
遼東眼下已經有一百五十餘萬人口,在登萊和青州三府的遷移下,東北的人口還會繼續增加。
因此,朱高煦遼東設置了五府二十六縣,渤海設置四府十縣,六城之地每一城專設一縣,大寧則是被吸納進入北平行在,作為大寧府,設五縣。
總的來說,直接掌握他手中的地方,如果不算山東的三個州府,那關外之地合計有十府四十一縣,一百五十餘萬人。
因此,他準備設置一百六十四個縣學,三百個鎮學,收容大概三十萬學子就讀。
這事情如果成了,東北會成為僅次於江南的文風大區,但這個‘文風’與江南的文風不同。
朱高煦不需要那麼多詩詞歌賦,他甚至連策論也不需要,他需要的是能夠充當稅務官員的基礎官吏。
當然,東北的情況他不準備與外人說,甚至在奏疏中,東北雖然已經設立遼東三司,但當地還是在依照軍事化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
憋個五六年,他遲早要給江南的鄉紳們一點小小震撼。
想到這裡,朱高煦在冕旒之後的雙目不斷掃視群臣,威懾十足。
他被敕封為太子,這是所有人都預料到的事情,不過朱高熾這個原世子居然被敕封為燕王,這倒是讓人驚掉下巴。
如果不是朱棣說日後更改封地後再行更改封號,那恐怕就是小宗與大宗之間的爭鬥了。
這點,就連朱高煦也是剛知道的,顯然這是朱棣臨時更改的。
想想也是正常,朱高熾受封燕王,那是朱元璋的意思,這肯定沒人敢反駁。
不過受封燕王不代表不能更改,況且朱棣這一脈本身就是燕王,如果繼續讓朱高熾做燕王,就難免扯上禮法之爭了。
所以暫代燕王,等同承認朱元璋的想法,不過後續需要更改,這問題不是很大。
群臣與諸王想清楚後,便繼續眼觀鼻、鼻觀心。
畢竟是登基大典,加上朱棣和朱高煦父子都是馬上出身,倒是沒有人敢站出來忤逆。
因此,朱棣的新政得以頒布,但具體怎麼施行,還得看地方行省配不配合。
“退朝……”
伴隨著鴻臚寺卿高唱,群臣也紛紛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禮,朱棣、朱高煦二人轉身離去。
父子二人在後殿換回了常服,朱棣一身盤領窄袖袍,朱高煦雖然也是一樣,不過二人的花紋區分高低。
換上盤領窄袖袍,戴上翼善冠後,朱棣給朱高煦的印象,就與後世那幅畫像沒什麼區彆了。
父子二人各自乘坐大輅、金輅前往武英殿,待抵達後下車進殿。
與此同時,禮部擬定的功臣封賞也在武英殿進行著。
受了功勞的合計一萬六千六百五十七名武官,不過能進入外廷的隻有三百四十五人。
在這三百四十五人裡,渤海占據三分之二,燕府三分之一。
他們依舊穿著原來品級的五官袍服,直到禮部將現場布置完畢,一張金台才被抬出武英殿門口。
朱棣走出坐下,朱高煦則是拿著聖旨走上前。
“啪!!”
錦衣衛的淨鞭聲炸響,武官們好似收到了訊息,紛紛跪下作揖。
“以下七人,共獲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
朱高煦拿著聖旨唱禮,同時念出七人名字。
“英國公張玉,左軍都督府右都督。”
“成國公朱能,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淇國公丘福,中軍都督府右都督。”
“越國公楊展,後軍都督府右都督。”
“遼國公孟章,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沈國公王義,前軍都督府右都督。”
“寧國公陳亨,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對於受封公爵的七人,所有人都沒有太大意外,畢竟這次靖難之役中,他們七人功勞最偉。
隻是功臣們畢竟屬於燕府和渤海兩派,因此都對對方的功績有些質疑。
這種質疑,主要還是以渤海質疑燕府為主,畢竟渤海打下的地盤最大,還直接拿下了京城。
相比較之下,燕府雖然也殺敵近十萬,但始終難以壓過渤海。
好在目前眾人還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所以他們都將目光放到了接下來的冊封之上。
在接下來的冊封之中,燕府張武、陳圭、鄭亨、孟善、火真、王忠、徐忠、張信、李遠、譚淵等十人受封侯爵。
渤海的崔均、陳昶、徐晟、塔失、多爾和齊、尼瑪察、塔剌赤、房寬、陳瑄、楊俅等十人受封侯爵。
再往下,燕府的郭亮、房勝、譚忠……等十五人受封伯爵,渤海的鄭峻、陳懋、孫铖、胡綸等十五人受封伯爵。
很快,七個國公、二十個侯爵、三十個伯爵的冊封結束。
對於靖難之役功臣和兵卒的封賞,也在朱高煦旨意宣讀結束後發放。
麵對那一件件賜服和爵位的金印,所有人都目光灼熱。
瞧著他們,朱高煦想到了南邊錯過這次功勞的傅讓、張純、林粟等人,不過很快他又嘴角勾勒笑容。
因為他很清楚,靖難之役結束並不代表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他要在提升生產力的情況下,將大明的版圖擴大到極致!
《明太宗實錄》:“五月壬寅,上於南郊祭祀天地,即皇帝位,年號永樂。”
《明世宗實錄》:“五月壬寅,帝敕上為皇太子,敕世子為燕王,三子尚幼,故不敕。”,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