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永樂新政(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170 字 9個月前

第279章 永樂新政

“其罪有文官五千六百二十七人,武官一千四百七十六人,株連父、母、妻等三族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

“查抄……”

“等等!”

六月十五武英殿內,當朱棣聽著朱高煦臉不紅心不跳的說出“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的數目時,他以看待怪物的眼神看向朱高煦。

要知道,即便是洪武四大案相加,也不過也就這個數量了。

結果新朝剛剛開始,就要株連那麼多人,這讓朱棣有些心裡難安了。

他本就沒有那麼殘暴,曆史上把最罪官妻女充入教坊司,也隻是讓他們乾些洗衣服打掃衛生的活計。

在官妓並入教坊司之前,他就特赦了建文舊臣的妻女,因此倒不存在讓方孝孺七八十歲老母接客的野史說法。

同樣也是因為他並沒有那麼殘暴,因此他看朱高煦就比較殘暴了。

一個株連能株連三十幾萬人,這些事情日後要是史官寫起來,那可都是要寫到他頭上的。

“老二,有點過分了吧?”

朱棣牙疼的看著朱高煦,不過朱高煦卻掃了朱棣一眼,然後說道:

“這三十六萬人中還包括了方孝孺、暴昭、齊泰、黃子澄等人的親人,他們如此作孽,朝廷隻是遷徙他們的親眷前往雲南開荒生活,這已經很對得起他們了,如何當得起過分二字?”

他這個人可最討厭浪費了,碗裡的每一粒米都得吃得乾乾淨淨。

因此進入京城之後,除了朱棣下令殺死的方孝孺等十數人外,其餘人他可一個沒殺,都等著遷徙他們去雲南開發當地,促進當地漢化呢。

有了這三十多萬人進入雲南,朱高煦有把握能將雲南的漢化工作一舉推進到二百年的進度。

後續這三十多萬人隻要在雲南落地生根,那隻需要幾十年,雲南就會徹底漢化為傳統漢地的一部分。

現在擺在他眼前的問題是,這三十多萬人遷移雲南,可雲南並沒有那麼多耕地來養活他們,所以朱高煦將目光對準了麓川。

不過在說麓川的事情之前,朱高煦還得交代自己的抄家結果。

他低下頭,不等朱棣反駁就念叨道:“查抄四萬七千六百三十三戶,共抄糧二百七十六萬一千四百石,錢三百七十九萬八千餘貫,金兩萬四千三百二十七兩,銀五十六萬四千二百三十一兩六錢,鈔二百一十五萬六千四百貫,各類宅院古董字畫和古籍價值難以估計,起碼不下三百萬貫。”

“此外,還抄得田一千二百七十九萬六千四百二十四畝三分。”

說罷,朱高煦合上了文冊,將它放在了朱棣的桌上,同時掃視了一眼瞪大眼睛的朱棣。

“這麼多東西?!”朱棣搶起文冊翻閱,他沒想到這群道貌岸然的老蠻子居然有這麼多好東西。

朱高煦聽後倒也沒說什麼,隻是開口道:“這些耕田,在北方的可以劃給武官們,在南方的則是可以交給真正的百姓來耕種。”

“隻是這一次查抄,便查出了隱匿的二百餘萬畝耕地,朝廷的賦稅又漲了四十萬石。”

“這些老蠻子,著實可恨!”朱棣紅著眼看著那文冊內容,眼睛都快瞪出來了。

天知道他以前過得有多窮,即便帶著二十幾萬大軍備邊,手裡也隻有不到二百萬石糧食。

可這群文官武官的家底,哪怕刨除田地和字畫鼓動,單算金銀銅錢和糧食,都夠他帶著二十幾萬大軍,去漠北浪個四五回了。

“這些錢糧你們準備怎麼花?”朱棣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卻雙手一攤:“自然要錢生錢,不過在錢生錢之前還得收拾建文留下的爛攤子。”

“寶鈔的價格好不容易被爺爺穩住,這下又被建文敗壞,如今隻能我們父子為他擦屁股了。”

“金銀存入朝廷,不過今年繼續實施以鈔抵稅,並且是在整個江南一京二省實施。”

朱高煦要繼續以鈔抵稅惠利江南,不過這次他惠利的可不是鄉紳了,更多的是百姓。

朱允炆的濫發寶鈔致使寶鈔價格走低,百姓對寶鈔沒了信任,因此朱高煦得來一次大規模的寶鈔回收。

“那得浪費多少錢糧?”朱棣咋舌,他不敢想一京二省以鈔抵稅會花多少錢糧。

對此朱高煦輕笑一聲,隨後開口道:“我算過,如果以一石糧食一貫鈔回收,那便能一舉回收七百萬貫。”

朱棣已經下旨對天下賦稅蠲免一半,也就是說今年包括軍屯在內,朝廷的收入不會超過兩千五百萬石。

現在朱高煦再利用以鈔抵稅回收七百萬貫寶鈔,雖然百姓肯定吃了虧,但起碼能回本一點,而朝廷也可以借此穩定提升寶鈔價格。

老朱發出去的寶鈔太多了,可以說透支了大明寶鈔的信譽。

朱高煦日後還準備繼續用寶鈔呢,因此必須把信譽補全。

反正在他印象裡,接下來幾年大明基本不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沒有必要在意錢糧。

“你都把錢糧花了,怎麼錢生錢?”

朱棣皺眉看著朱高煦,他雖然也擅長搞錢,但花錢搞錢的事情他還是不熟練。

對此,朱高煦也看向了朱棣:“我準備組織一次下西洋,並且在西洋設立貿易點,讓大明的貨品能固定在南洋、小西洋沿海各國出現。”

“我算過,僅此一筆,朝廷每年起碼能收入價值二三百萬貫的金銀。”

下西洋有多賺錢不用多說,後世詬病的原因是在於下西洋的財貨都進入了皇帝的內帑,儘管朱棣沒有貪戀金銀,並且把它們都投入到了國家上,可對於當時的大臣來說,一個香料折俸讓他們成為了下西洋的受害者。

朱棣和宣德其次下西洋的香料,一直作為俸祿發到了成化年間才用完。

群臣們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結果一聽說成化也想下西洋,連忙將他的想法阻止。

要是讓他再下一次西洋,文官們這輩子都彆想拿到工資了。

吸取教訓,朱高煦可不準備用香料折俸來惡了文臣,起碼要拉攏一部分才行。

下西洋為什麼間隔時間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沿海各國土著積攢了幾百年的金銀財貨,你鄭和來一次就被收刮乾淨了,不給幾年恢複,他們就算知道金銀銅礦和當地的珍珠珊瑚是好東西,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采。

按照最反對下西洋的劉大夏說法,下西洋一次得耗費幾十萬錢糧來看,這個規模對於年入五千多萬錢糧的大明來說簡直九牛一毛。

原本朱高煦還以為是劉大夏黑不到點子上,結果他來大明看了造船價格後,他隻能說劉大夏已經儘力去黑了。

“我準備讓鄭和、楊展、崔均、鄭峻四人主持這次下西洋,同時在呂宋、巨港設置兩個宣慰司。”

有朱棣的正確答案可以抄,朱高煦自然知道怎麼抄作業。

朱棣搞了個呂宋總督和舊港宣慰司,朱高煦也要搞,而且搞得還要好。

呂宋那地方彆人不知道,朱高煦還能不知道?

不管是北邊的呂宋島還是南邊的棉蘭老島,這些地方充斥著大量的金礦和伴生銅礦,除此之外還有鐵礦和煤炭等東西。

更重要的是,當地的土著雖然數量近百萬,但他們的文化程度頂多停留在氏族製度時期,唯一一個國家還是十年前蘇門答臘移民遷移過去弄出來的蘇祿國。

朱高煦想要同化他們可太簡單了,無非就是恩威並濟。

可是如果真的想要政府當地,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致命的疾病了……瘧疾。

朱高煦除了知道苦蒿可以提取青蒿素外,就隻知道金雞納樹皮可以有效治療瘧疾。

前者朱高煦根本不知道怎麼提取,後者反而比較簡單,隻要有樹皮就可以用來治病。

想到這裡,朱高煦倒不奇怪為什麼朱棣會讓鄭和冊封呂宋華僑的許柴佬為總督了,說白了他身上已經有了抗體,可以在呂宋待久一點,活久一點。

不過如果是這樣,那把呂宋的華僑武裝起來,讓他們雇傭驅使當地土著挖礦是否可行?

想到這裡,朱高煦腦中有了個基礎的計劃,但眼下他還是得先想辦法應對麵前發生的事情。

“這東西得耗費不少錢糧吧?”

朱棣聽到朱高煦要主持下西洋,眼前一亮,好奇詢問起來,不過朱高煦卻搖搖頭:

“耗費確實不小,但獲利更多。”

“這幾日我向父親討要鄭和後,帶著他與楊展、崔均、鄭峻等人前往龍江船廠。”

“龍江船廠所造大船,最大者可以達到三千料,不過隻要撥錢糧,給時間木料和經驗,他們完全可以建造更大的戰船。”

“我讓那裡的船工往大了建造,越大越好,隻要能造出五千料的戰船和六千料馬船,如此裝備二百艘的話,沿海倭寇即可蕩清。”

“此外,也可以在下西洋前,先下一次東洋,昭示國力,威懾倭國宵小。”

朱高煦提到了下東洋,而這也是許多人不知道的一件事。

鄭和下西洋前,首先前往的就是東洋的日本,並且奉朱棣旨意教諭足利義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