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諸事繁雜(1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465 字 9個月前

第284章 諸事繁雜

“賀!”

“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洪武三十三年七月十五,經過一個月的整治,廟堂之上風氣倒是好了不少。

隻是官員們的目光,始終停留在正六品的稅務司主事金察身上。

他們的目光透露著冰冷,自然也被奉天殿金台的朱棣所見。

朱棣側目看向了站在自己身旁的朱高煦,那目光好像在說:“你這把火把他們燒的不輕。”

隻是對於朱棣和群臣的目光,朱高煦卻懶得理會。

自朱棣登基以來,他倒是沒有反人類的像朱元璋一樣,一天要開三次朝,而是在朱高煦的建議下,將早朝時間改為辰時,一天一朝。

這樣的做法,並沒有人覺得不好,畢竟朱元璋時期的政策,實在有太多反人類的地方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朱元璋一樣,每天工作八個時辰以上,持續三百六十五天,並且還能一口氣活到七十一。

彆說群臣,就連朱高煦都不覺得自己能保持老朱那樣的高強度工作,活到他那個年紀。

“今日朝議,乃是為了百官俸祿而談。”

朱棣坐在金台,聲音發出後,群臣收回目光,紛紛認真聆聽聖音。

“前朝時,俸祿多有折鈔之舉,俺雖……”

“咳咳!”聽到朱棣的話,朱高煦輕聲咳嗽以提醒他這是朝會。

“咳咳,朕雖宣布重歸洪武舊製,但這折鈔之舉還是作罷。”

“陛下聖明!!”聽到工資能實打實發下來,群臣立馬就山呼萬歲了起來。

見狀,朱棣也繼續開口說道:“近日,貢生葉宗行上疏黃浦江泛濫,致使沿海水田屢遭江水侵犯。”

“朕聽聞此事,心中難安,今遣派工部尚書黃福赴蘇鬆治水,所需錢糧,戶部一應供給。”

“陛下聖明!”聽到朱棣要對黃浦江動手,江東六府的官員也紛紛作揖高唱聖明。

太湖下遊古有三江排水入海,其中東江由於唐末修築的捍海塘堰,致使許多出海水道被捺斷。

到了如今,蘇州、鬆江府一帶常因黃浦江、吳淞江水道壅塞而大水成災。

前幾日,一名叫做葉宗行的諸生上疏朝廷,建議在吳淞江上遊開夏駕浦入劉家港以分水勢,放棄下遊故道。

再開浚縣東北的範家浜,接通黃浦,彙並吳淞江.以增強水勢,衝瀉入海。

這個建議被朱棣采納,如今搬到了廟堂上來說,不僅可以緩和朱高煦和江東六府官員的關係,也能趁機宣揚一波他身為皇帝的功績,可謂一箭雙雕。

對於他的心思,在他將此話脫口而出後,群臣便都了解到了。

這段時間江東六府的文臣被東宮折磨不輕,正如朱高煦所說的一樣,他們之中沒幾個人是屁股乾淨的。

在洪武年間時他們尚且不敢做的太過分,可建文年間他們做的事情可太多了。

趁著朱棣給台階,他們剛好接下,避免繼續鬨下去。

見狀,朱高煦也將目光投向了金察,一隻手隱晦摸到了另一隻手的手腕上。

“陛下,臣戶部稅務司主事金察,有事啟奏!”

金察每日上朝都在看著朱高煦的舉動,眼看朱高煦示意,他也持著笏板走出。

此舉讓群臣的心立馬吊了起來,朱棣見狀也頷首:“上前奏事!”

聞言,金察走上前來,同時作揖開口道:

“稅務司查稅已有兩個半月,如今應天、揚州、鎮江、常州、蘇州、鬆江等六府田畝稅務已經清查完畢,其中涉事官員三百九十四人,裡長糧長涉事一千四百二十七人,欺瞞朝廷,積欠賦稅之人四千六百二十七戶。”

朱高煦從沒準備一口氣把江東六府官員得罪到死,因此金察每日回到稅務司做的事情,就是清點每日稅務司查出之人數量。

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等待朱高煦示意,準備隨時結束對江東六府的清查。

朱高煦之所以沒準備一口氣吃下江東六府,原因還是他手中的官員數量還不足。

如今他手中有七千六百餘名基層官員,但都是他利用建文年間‘舉薦製’舉薦的,這群人的底蘊如果去參加科舉,根本考不過江南士子。

正因如此,這七千六百人都是從九品的官員,隻能在山東、遼東和渤海、大寧等地和稅務司任職。

依靠稅務司三千官員,他已經對江東六府打擊了一次,但僅憑三千官員和三萬渤海兵馬,他卻根本丈量不完六府田畝,所以才會用“舉報”這種手段。

現在江東六府的人服軟,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耕地、罪犯和江東六府的官缺,這就足夠了。

“這群人積欠賦稅幾何?隱報田畝多少?”

朱棣看著金察開口,當即也問出自己的好奇。

對此,金察不假思索的回應道:“積欠賦稅七十六萬五千四百二十七石三鬥四斤,隱報田畝四十七萬一千九百七十九畝三分。”

“此案涉事之人,合計六千六百四十八人,按照《大明律》,理應牽連父母妻子等本宗五萬三千六百二十七人,請陛下定奪……”

隱報田畝,濫用職權,這放在《大明律》裡肯定要流放,這是毋庸置疑的。

麵對這樣的懲罰,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煦:“太子,你以為如何?”

他這一句話,廟堂之上身份江東六府的官員便紛紛隱晦看向了朱高煦。

對此,朱高煦則是深吸一口氣道:“陛下,臣以為新朝剛剛成立,不應大動乾戈。”

“因此對於這五萬餘人,可以將其遷徙往四川行都司,改建昌衛為四川建昌府,讓他們在當地教化下山的歸化囉囉與西番人。”

朱高煦倒是沒有再把這五萬人一股腦發配雲南和廣西,但依舊發往了四川。

眼下的四川包括了後世的貴州、重慶,可人口卻隻有一百五十萬人不到。

這次遷移五萬多人過去,對四川來說也是不小的助力了,更彆說這五萬人遷徙的地方還是建昌這種地方。

得虧受到朱高煦的影響,朱元璋和朱允炆已經在建昌動手了五六年,不然以這個地方曾經的風評,它或許還不如雲南。

正因為朱元璋和朱允炆已經在這裡布局五六年,加上當地有金銀銅礦,並且還有瞿能坐鎮,因此它現在的治安還算不錯,江東六府的官員雖然臉色依舊鐵青,但心底卻鬆了一口氣。

他們最擔心東宮懷著想把這群人搞死的想法發配到邊塞,那樣這群人就真玩完了。

現在發配到建昌,大不了安家之後多支持一下,在當地興文教來科舉,一旦科舉成功,即可想辦法將親族脫罪。

他們的想法,正是朱高煦所需要的。

“刑部,建文佞臣之親眷移民如何?”

朱棣想到了那三十多萬建文佞臣,不免開口詢問。

聞言,刑部尚書雒僉走出作揖:“回陛下,三十六萬建文佞臣及其親族,已經交押六軍都督府。”

“回陛下!”作為前軍都督府都督、沈國公的王義聞言走出作揖。

“三十六萬建文佞臣,已經由在京聽操的渤海、北平等五千精騎和上直三萬官軍押往雲南,眼下已經抵達江西南昌府境內。”

一個多月時間,走了六百多裡路,這對於流配隊伍來說已經算是比較慢了,不過這也是朱高煦交代的。

對於這三十六萬七千餘人,朱高煦可是寶貝的緊,恨不得將他們一個個的都安全送抵雲南。

有了他們的加入,雲南的漢化進度能一下子推進上百年。

“陛下,臣禮部尚書李至剛有事啟奏。”

剛剛討論完建文佞臣,禮部尚書李至剛便走出作揖,聲音在奉天殿高台上回響。

金台之上的朱棣見狀,當下頷首:“奏!”

“今年年初,朝鮮王子內亂,權知國事李芳果事後上疏,請賜王位……”

李至剛說出了他走出的原因,無非就是東邊的朝鮮國內亂罷了。

對於朝鮮的王子內亂,朱高煦並不清楚詳情,不過他清楚一點,那就是現在的朝鮮並沒有國王。

由於朱元璋很不待見李成桂,所以他給李成桂的稱呼是“朝鮮權知國事”,而非‘朝鮮國王’。

原本的曆史上,應該是今年年末朱允炆為了尋求外交安定,所以正式給予了朝鮮“國王”的稱呼,等級是郡王,但可以僭越使用親王衣冠。

不過,由於朱允炆被自己逼得提早完蛋,所以現在的朝鮮還頂著‘權知國事’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稱號。

他們渴望大明承認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果是朱允炆,現在說不定就承認了,但現在的人是朱棣和朱高煦。

“父親。”朱高煦側過身子,對金台上的朱棣作揖:

“臣以為,朝鮮無禮儀,又內亂不止,父子叔侄爭搶主位,亂了倫理綱常,不應冊封王位。”

“……”聽著朱高煦的話,朱棣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在譏諷自己。

好在朱棣也對朝鮮沒什麼好臉色,因此在朱高煦表態後,朱棣也回絕道:“朝鮮無倫理綱常,如何敢於奢求王位,此事駁回,不用再議。”

“臣領諭……”李至剛應下,臉色十分平淡,顯然對於朱棣和朱高煦的態度並不覺得奇怪。

眼下畢竟是明初,而非晚明,朝鮮與大明的關係還不是單純的父子關係,而是主人與狼的關係。

元代的鐵嶺至今還在朝鮮掌控之中,而對於這塊地方,大明一直宣稱是自己的領土。

老朱都沒放棄的東西,朱棣和朱高煦自然不會放棄。

可想要朝鮮乖乖吐出這塊地方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對於如何整治朝鮮,父子二人各有心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