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內廷逃走了一些宦官,禮部派人給朝鮮送去消息,讓他們送五百閹人入內廷吧。”
朱棣一開口,群臣便紛紛看向了他,便是朱高煦都詫異看向了朱棣。
不管是高麗還是朝鮮,它們的特產都是以秀女和閹人為主,洪武年間大明就常向高麗和朝鮮討要閹人,如今內廷確實少了不少人,要五百閹人也不算多。
“臣領旨……”
李至剛畢恭畢敬回禮接下了差事,朱高煦聽後便安靜等待,眼見群臣無人上疏,他才將目光投向了朱棣。
朱棣見狀也看向了鴻臚寺卿,鴻臚寺卿見狀當即唱禮:“散——”
伴隨著散朝聲出現,群臣也推金山倒玉柱的恭送朱棣離去,朱高煦見狀則是返回了自己的東宮。
正常早朝結束,他肯定要與朱棣去武英殿理政的。
儘管眼下六軍都督府和吏部、戶部、工部都歸他管,但朱棣也不是那種會被架空的皇帝。
對於這些國事奏疏,朱高煦處理過後他還會閱覽一遍,然後親自朱批同意。
不過,今日朱高煦不能正常去武英殿裡,因為他的東宮將會迎來一批客人。
正如眼下,當他乘坐車輿停在春和殿門口,殿內已經有不少人影在等待了。
“殿下千歲……”
唱禮聲傳來,朱高煦下了車輿往殿內走去。
在群臣的唱禮聲中,一張張熟悉的麵孔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傅讓、楊文、林粟、張純,還有同樣被召來,已經得到了公侯伯爵位的王義、孟章、崔均、徐晟、塔失、尼瑪察、塔剌赤、多爾和齊、陳昶、陳瑄、楊俅、楊展等人……
可以說,此刻在春和殿內的人,基本掌握了大明四成以上兵權。
如果算上被朱高煦調往西南的李景隆、吳高、平安、俞通淵等人,那大明實際上有七成兵力握在朱高煦手裡。
兵權他得抓緊,片刻不能鬆懈。
“老友未見,都入座吧。”
朱高煦輕笑吩咐眾人坐下,隨後便看著這一眾武將入座。
他目光停留在了傅讓身上,西南的經曆豐富了傅讓,讓他顯得更為成熟沉穩。
不止是他,還有張純和林粟也是如此,隻可惜他們在靖難之中未有功勞,難以封爵。
“都去述職接任了嗎?”
“已經任職了。”
朱高煦目光直視傅讓、楊文、林粟等人,這其中傅讓和林粟不假思索回答,楊文則是停頓了片刻。
他們口中的接職,是接任楊展等人從後軍都督府退出的空缺。
楊文任後軍都督府右都督,楊展則是成為了海軍都督府右都督。
眼下六軍都督府中,後軍和左軍、右軍、海軍是毫無疑問屬於東宮派,前軍由燕府徹底掌控,中軍則是燕府和東宮對半管理。
掌握的地方多了,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就多了。
所以朱高煦召集楊文、傅讓等人進京述職,也是為了考察他們誰適合鎮守邊疆,誰適合留在中樞。
其實他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不過他還是想具體考察考察。
“廣西土司的改土歸流情況我看來,三百四十二家土司,已經被你們改土歸流過半,這是件好事,就是當地的人口結構沒有改變,依舊存在叛亂的風險。”
“回殿下,確實如此。”
朱高煦說著自己的想法,心裡對於天下缺人的情況也十分無奈。
天下缺人缺的厲害,比較西南三省情況,就連北方都算人口稠密了。
西南三省中,雲南能被掌控的人口數量是一百二十萬左右,其中漢人四十餘萬。
四川不到一百五十萬,其中有三十多萬是生活在西川一帶的歸化囉囉、番人。
廣西的情況是掌控一百六十餘萬人,但漢人僅有不到六十萬。
紙麵上,朝廷能控製的西南三省人口達到了四百四十多萬,如果算上建文佞臣的三十六萬,就是接近四百八十萬。
不過實際情況,西南還有不少於三百萬少民是處於土司的轄區內,漢人隻占據西南實際總人口數的三成不到。
除了陝西行都司,再沒有幾個省份的人口結構能和西南相比糟糕了。
如果資源足夠,朱高煦都想把江南三千萬百姓分出兩千萬,分彆遷往西南和西北。
隻是這種事情想想就足夠,遷徙人口和發配犯人所耗費的資源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三十六萬建文佞臣遷徙了一個多月,便沿途消耗了近三十萬石糧食,等他們抵達雲南,起碼還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整個遷徙過程要耗費二百餘萬糧食。
除此之外,他們抵達雲南後耕種屯墾還需要消耗糧食,總的算下來,發配這三十六萬人,得消耗大明不下五百萬石糧食。
如果沒有老朱攢家底,那以大明的正常國力,想要保持每年遷徙三十萬人都十分吃力,更彆提更多了。
所以朱高煦現在要做的,就是開源節流,而這也是他招眾人前來的原因。
他目光掃視眾人,腦中思緒不斷跳躍。
“這次召伱們來,是想要問問你們,根據各地的情況,你們覺得各地需要多少兵馬?”
朱高煦緩緩開口,眾人聞言卻麵麵相覷。
在朱高煦的示意下,他們很快就討論了起來。
其中,掌握加農炮和火繩槍的孟章對於天下兵馬需求比眾人要低許多。
“殿下,臣以為邊關要地,可以根據情況設兩到三萬兵馬,而內地僅需一萬足夠。”
孟章一開口,眾人便議論紛紛,楊文才加入東宮,沒有做什麼發言,可傅讓畢竟是在座諸將的老領導,因此他開口反駁道:
“如果是這樣,天下兵馬最多不會超過五十萬,這有點太少了。”
傅讓走南闖北,從東北到西南都見識過情況,雖然他不知道渤海的火器威力如何,可根據他的經驗,他還是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渤海、遼東、大寧、北平、山西北方八個都司,起碼要保持在四十萬左右兵力,南邊的四川、雲南、廣西三地,起碼要有二十萬左右兵力。”
“至於內地,每省置兵兩萬,直隸置四萬,合計二十萬剛好。”
“因此,天下兵馬數量,保持在八十萬左右便可。”
傅讓的答案,是根據他所了解的情況而布置,說不上什麼問題。
不過麵對他的答案,孟章等人卻開口道:“傅都督不清楚,我軍火繩槍與野戰炮、攻城炮威力極大,往往能一萬對抗上直兩萬人,對陣胡兵就更不用多說。”
“若是能把火繩槍和野戰炮裝備全軍,那北方四十萬人就太多了。”
“確實。”徐晟、陳昶等人也附和了起來,這讓傅讓皺眉。
他還真的不知道渤海的火器威力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不過根據孟章等人的話,他還是做出了一個戰力上的估判。
“即便如此,北方也不能少於三十萬人,西南必須得保持二十萬人,內地可以酌情削減,但需要保持在十五萬左右。”
傅讓退了一步,隻要求大明全軍保持六十五萬人。
這個數量已經不少,要知道盛唐全國七千萬人時,全國戰兵數量也不過五十七萬罷了。
大明的人口比盛唐少,兵馬卻比盛唐多,這已經是了不得的比例了。
要知道大明軍戶數量近二百萬,戰兵正常維持在百萬左右,不過這個質量很難說。
就靖難之役的諸軍反應來看,江南一帶的三十萬精銳除了上直的九萬人外,其餘的戰力十分堪憂。
與其保持這麼大規模卻不堪用的軍隊數量,朱高煦更願意裁撤些,讓他們老實從事農業生產。
“直隸設兵六萬,北平、大寧、渤海、遼東、山西各置三萬,陝西及行都司置五萬,四川置五萬,雲南置十萬,廣西置四萬。”
“其餘內地諸省,各置一萬五,海軍目前暫置兩萬五千,全軍合計六十一萬。”
聽完了諸將的建議,朱高煦開口將天下戰兵數量規定在了六十一萬,不過他也補充道:
“這個兵馬數量,是要一點點來,一點點裝備,一點點裁撤內地衛所而實現的。”
“就眼下而言,先從渤海、大寧、遼東、山東開始施行。”
“四省兵馬不得超過十萬五千,多出來的四萬五千好好篩選,把不合格的放回為農,但渤海的女真招募不要停下,招募的兵馬送至京城,充入上直。”
朱高煦說罷,坐在殿內的亦失哈也作揖道:“按照遼東和渤海的情況,換裝這十萬五千人,最多一年就足夠,換裝天下六十一萬大軍,差不多六年。”
“殿下何不在內地置辦軍械局?”鄭和聞言開口,不過朱高煦卻皺了皺眉。
他還準備用手工業和冶煉業把東北經濟和地位抬高,這個時候遷移軍械局進入內地,不是純屬找不自在嘛。
何況東北是他的基本盤,他也不怕東北出亂子。
“此事日後再說,當下以關外實力,足夠慢慢更換全軍裝備,全軍火器裝備率,要嚴格按照渤海舊製進行,火器裝備需要達到六成,剩餘四成的長槍、騎射本事也不能丟掉。”
朱高煦說完這些,便繼續與眾人討論衛所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內地、江南等處衛所的屯田兼並,還有應對屯田不夠使用的情況。
對於這些衛所,朱高煦都不準備裁撤,而是準備在日後將他們遷徙往西南和北方。
如果衛所軍戶不願意,那就恢複民籍,將衛所屯田均分給他們。
衛所需要保留,但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就顯得侵占地方資源了,所以裁撤是必須的。
朱高煦為自己所作所為而高興,隻是站在殿內的諸多武將卻覺得此刻的他有些陌生……,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