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父子雄才(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978 字 9個月前

可架不住朱高熾和朱瞻基這對父子對西南政策忽視,直接導致麓川重聚,給朱祁鎮埋了一個大雷。

當然,如果不是朱祁鎮菜而不自知,同時對麓川、福建叛亂和瓦剌動手,他也不至於被俘虜去漠北當留學生。

不過饒是如此,朱祁鎮對西南政策,也比朱高熾放任太監在交趾亂搞,朱瞻基放棄交趾還被黎利一通嘲諷要好多了。

好在現在老大已經被冊封就藩昆明,隻要昆明的漢王府營造好,他就可以就藩了。

前世他亂搞的西南,這一世由他自己坐鎮。

這麼想想,朱高煦還覺得挺戲劇化的。

“你倒是說到點子上了。”

眼看朱高煦這麼說,朱棣也摸摸大胡子讚同道:“俺看那麓川現在好不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準備在上次析分的基礎上,讓永昌的王瑄父子三人遷移建文佞臣前往南甸、乾崖、鎮康等地坐鎮實邊。”

朱棣透露了自己召朱高煦前來的原因,說白了就是希望讓朱高煦調王氏父子三人向西南推進。

從永昌到南甸、乾崖、鎮康,等同向西南深入二百裡。

眼下的大明雖然名義上掌控整個雲南和三宣六慰,可實控的地方卻隻有三分之一的雲南,三宣六慰除了能收取一定數目的金銀差發稅收外,根本做不到實際深入管控。

如果能深入到乾崖和南甸、鎮康一帶,那後方的永昌、大理、楚雄和昆明等府就安全了。

“深入這三地並不困難,這三地土地實際上也十分肥沃,隻是平原麵積不大。”

麵對朱棣的想法,朱高煦根據自己前世的經曆給出看法。

鎮康他沒去過,但南甸、乾崖這兩塊地方他坐高鐵的時候經過過,是典型的寬穀盆地。

就他記憶中的畫麵來看,如果能全部開發出來,以當下的生產力,養活幾十萬人不成問題,而且南甸也被麓川開發了半個多世紀,雖然沒有清丈田畝,但規模應該不小,不然刀乾孟也不敢放心的讓南甸供應幾萬大軍的糧草。

“南甸,乾崖的情況還行,鎮康我不太了解,父親可以書信讓王兆、王瑄父子三人去看看情況,兒臣可以調亦失哈給父親差事。”

“好!”朱棣頷首,有了朱高煦的這幾句話,他對於進一步析分麓川有了自信。

他說了那麼多,其實就是想讓朱高煦表態罷了。

現在朱高煦既然表態支持,那他就可以好好謀劃麓川了。

瞧著朱棣高興的模樣,朱高煦也隻能在心底輕笑。

如果說一開始他還不明白朱棣的想法,那現在他可太明白了。

不過就算明白了,朱高煦也不準備乾涉。

畢竟就曆史而言,朱棣對付麓川確實有一手,自己也暫時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不如就按照他的辦法走。

他能做的,就是想辦法掌控好大明的財政和人口,幫著朱棣鞏固大明在西南的利益。

“既然父親有了想法,那兒臣就告退了。”

朱高煦起身作揖,朱棣聞言卻詫異指向一旁的桌椅:“你不準備在這裡處理奏疏了?”

“每日從東宮來武英殿也麻煩,在東宮待著也挺好的。”朱高煦輕笑,而他退出武英殿的舉動,無疑是增加了朱棣對廟堂的話語權。

他突然讓步的舉動讓朱棣感到驚訝,不過朱高煦也有自己的想法。

經過上次的自省過後,他也想清楚了一些事情。

眼下的他,最應該的還是抓穩東北的教育和軍事,隻有牢牢抓住東北產出的人才,他才能掌控大明的財政和人口。

他現在沒有實力派出足夠的官員取代關內官員,所以不管他怎麼打壓關內官員,還是得倚重他們治理朝政。

既然如此,他乾脆放手,以點來破麵。

從遼東、渤海、山東開始,再到北直隸、山西、河南……

隻有這樣步步為營,他才能牢牢的掌握大明的財政和人口。

“兒臣告退……”

朱高煦作揖回禮,隨後退出了武英殿。

待他上了車輿,朱棣才反應過來,感歎般說道:“年輕好啊,改正學習都容易。”

說罷,他開始將目光放到了麓川身上,準備好好想出辦法來析分麓川。

倒是在朱高煦走出車輿,返回東宮之後,朱高煦便立馬尋來了亦失哈。

坐在主位上,他示意亦失哈入座,而後才開口道:

“我父親恐怕有時候會讓你去武英殿幫忙,他若召你去,你照辦便是。”

“奴婢領命。”亦失哈不假思索應下,朱高煦見狀也詢問道:

“渤海的情況如何了,今歲畢業的學子數量有多少?”

“正要與殿下說這件事。”亦失哈聞言,當即起身從春和殿外取來了兩份文冊。

“這兩份,前者是渤海、遼東、山東、大寧等地的人口、耕地情況,後者是這四地的學校開辦和畢業數額,入學數額情況。”

亦失哈說罷,朱高煦便接過一目十行的閱覽起來。

一年半的時間變化裡,渤海招撫女真七萬六千餘人,眼下經過女真內,漢人外遷,渤海一共有人口三十二萬六千,漢人占據二十一萬四千,女真人占據十一萬二千。

當地的耕地情況,也達到了如今的二百七十九萬七千餘畝。

在戶均有挽馬一匹、耕牛一頭的情況下,三十二萬六千人,完全能耕種過來,不過繼續這樣下去,估計人均十畝就已經是極限了。

想要繼續開墾渤海荒地,必須遷移百姓,發放耕牛、挽馬。

至於渤海的就學情況,眼下入學者十二萬四千餘人,但教學環境不行,已經達到了五十人一間學堂。

好在今年是洪武二十九年學子的畢業年,畢業的學子數量達到了七千四百二十七人。

這群人如果投入到關內清丈田畝,管理稅收自然不錯,但朱高煦現在已經意識到自己時間還長,並且自己的力量還不夠。

七千人投入到管理六千萬人口的王朝中,隻能掀起幾絲波瀾,沒辦法把水潭攪動。

與其調他們入關內,自己更應該讓他們充當教習,提升東北的教學質量。

看完了渤海的各種情況,朱高煦便先開口道:“山東的移民,明年四月後遷徙十萬人前往渤海,速度可以慢,一定要保障他們的環境,我不希望發生在遷徙路上移民死亡的事情。”

“此外,渤海的耕地與糧食既然已經自給自足,並且還能結餘七十餘萬石,那就將每年結餘一半的糧食運轉遼東的韓州、開平、鐵嶺等地,為朝廷緩解漕運壓力。”

“剩下的一半,也分為兩份,一份留下以備不時之需,一份運往肇州,為日後朝廷進軍漠東紮根做準備。”

朱高煦說著,亦失哈也拿筆將事情記下,待朱高煦說完渤海的事情,他才停下了手上的記錄。

不多時,朱高煦也看完了大寧和遼東的情況。

遼東一百四十七萬三千餘口,耕地四百九十七萬九千餘畝,但畝產實糧隻有不到七鬥,這說明大量耕地還是生田,並且配套的農業水利也沒有完善,今年的數據隻有到明年耕種才有效。

不過即便按照畝產實糧七鬥來算,遼東的糧食自給率也隻有三成半,剩下還有五百餘萬石的缺口。

如果加上不斷移民增加的缺口,那明年朝廷應該還需要維持六百萬石的海糧調運。

由於北平、永平遭遇戰事時,有不少人口湧入大寧逃難,因此眼下大寧人口達到了十萬七千餘,耕地數量沒有增長太多,上報的數量是二十二萬六千四百二十七畝。

好在經過當地官兵的水利修建,大寧的畝產實糧算是穩定在了畝產七鬥,當地田畝能產出近十六萬石糧食,不過還有四十多萬石的糧食缺口。

遼東和大寧的學校已經在去年就全麵開設,今年年初已經入學三十二萬餘人,但教學質量比起渤海更差,部分地方甚至達到了八十個學生擠一個學堂的程度。

可以說,關外的教學資源緊張是朱高煦不得不麵對的事實。

“渤海畢業的學子,調六千人前往遼東、大寧擔任教習,剩餘在渤海擔任教習。”

“此外,從國子監和民間選一萬家世背景清白的學子前往大寧和遼東擔任教習。”

“算上渤海的六千人,大寧和遼東的一萬多名教習,差不多可以把比例降低到五十人一個學堂。”

“至於山東的學校繼續保持修建,但開學時間等待。”

朱高煦說罷,同時也對關外做出政策要求。

“就學的學子,家中要自發去彙報戶口數量,以及手中耕地情況,不然學子不得就學。”

他準備用教育資源來捆綁百姓,讓百姓不得不如實彙報戶口和耕地情況。

當然,在捆綁百姓的同時,他得讓百姓沒有負擔的去彙報,因此他開口道:

“彙報的百姓,從此之後廢除徭役和雜項,官府做工都要求給予工錢。”

“此外從明年開始,渤海、遼東、大寧、山東等地賦稅從現在的五賦一,改為十賦一。”

朱高煦降低了田賦比例,這是因為現在的他財政壓力已經好轉了,沒有必要維持五賦一的局麵了。

哪怕是十賦一,隻要老實交稅,山東一樣能交出六百餘萬石田賦糧。

不過這裡的“老實交稅”,指的是鄉紳和富戶。

隻要朱高煦保證山東、遼東等地情況不會出現內地胥吏的“淋尖踢斛”,以及改上、中、下戶身份,那山東上交的稅糧就不會低於六百萬石。

麵對朱高煦的政策調整,亦失哈作揖應下。

接下來,朱高煦翻看了山東的人口數和耕地情況,但他並不覺得五百多萬人口和五千七百餘萬畝耕地就是山東的真實情況。

彆的不提,孔府和及親眷的數百萬畝耕地就有五成沒有統計進入《魚鱗圖冊》中,更彆提其它官員、鄉紳、富戶了。

不過就他眼下的實力來說,他還不具備徹底清丈山東的實力,起碼得再等一兩年。

等到渤海的學子陸續畢業,他就能對山東動手。

等到遼東的三十餘萬學子畢業,他就能對整個北方動手。

隻需要三個五年,他就能把基層稅收的權力收到朝廷手中,儘管財政壓力會加大,但財政收入也會增加。

他還年輕,三個五年的時間,他還等得起……,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