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苛捐雜稅(2 / 2)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2533 字 10個月前

因為按照山東的畝產來說,田賦起碼能收到六百萬石以上,商稅也不應該這麼少。

這比他預期的少了近一百五十萬石,原因就在於這次完全徹底按照十賦一和十稅一進行的,隻有青州、登州、萊州這三個州府的百姓,以及三個州府的所有縣城。

離開了官員最多的這三府後,另外的濟南、東昌、兗州三府想要貫徹這個政策就開始困難了。

“保持一比四百左右的官民比例就保持基本收稅,不過還得考慮吏治問題……”

朱高煦呢喃著,他算了一筆賬,就是他在山東投入的官員數量,以及在青、登、萊三州投入的官員數量。

在老朱的製度下,正常一個縣是五名職官搭配二十到七十名不等的胥吏。

胥吏的俸祿在洪武十三年定下標準,此後幾乎再無大變。

其中,一、二品衙門的月俸二石五鬥,從上到下依次遞減,到了六品衙門則是月俸一石,並不算太低。

在冊上的吏為五萬五千餘人,但沒在冊的卻有十餘萬人,而這群人的俸祿則是地方衙門撥給。

在這樣的製度下,曾經的青登萊三府的地方官員數量不到二百人,胥吏一千二百餘人。

他拿下青登萊三府後,又調渤海一千四百餘名吏目加入其中,因此當地官吏數目為二千八百人,百姓則是在遷移之下波動較大,但也保持在一百八十萬左右。

算上稅務司的三千官員中的一千五百人,今年的三府賦稅收取中動用了整整四千三百官吏。

在這樣的局麵下,三府兩千餘萬畝的耕地繳納了二百八十萬石,接近改製前山東全省的稅糧繳納情況,而掌握另外大半田畝的濟南三府卻隻繳納了一百七十二萬石。

“得更換地方胥吏成自己人才行。”

大致算了一下用人成本和稅糧收取情況後,朱高煦便決定了要調渤海畢業的學子南下山東。

今年渤海會在臘月畢業兩萬學子,而這也是渤海學子畢業浪潮的巔峰。

當這批洪武三十年就學的學子們畢業後,渤海平均每年的畢業數量會下降到一萬人,而遼東的學子還沒完成五年學業。

不過隻要撐到永樂三年結束,等洪武三十二年入學的十餘萬遼東學子畢業,那自己手上的人就足夠了。

屆時不管是對山東大興教育,還是把山東基層胥吏全部換血都足夠。

至於今年畢業的這兩萬人,朱高煦也不準備全部投入南下為官的隊伍中。

他想要從中選出一些優質的人才,專門投入到數理化的研究中,畢竟科學才是生產力。

為此,他早早就讓亦失哈將他自己所出的數理化考卷印刷,提前兩個月運往了渤海。

等到年末畢業考的時候,隻要有人能脫穎而出,那他們就會被朱高煦投入課題研究中,根據朱高煦提供的思路,向著各個方向去研究,去完善基礎數學、物理和化學,同時發明改進一些現有和沒有的科學產物。

朱高煦不是全知全能,他隻能給出他知道的方向讓人去研究,具體能否成功他也不知道。

他真正的戰場還是得解決大明的弊病,例如畢業的這兩萬學子。

“眼下遼東有五千官員維持局麵,但明顯不夠用,先留一萬在當地吧……”

朱高煦呢喃著,同時將這件事情記錄在文冊上。

過後,他又稍微計算了一下,如果加上在山東的渤海胥吏和稅務司官員,再加上可支配的這一萬學子,那就是一萬四千四百人。

如今整個山東人口是五百萬左右,因此將這批人完全作用到基層的話,那基本能實現對山東從下而上的掌控,山東也能作為新政策的試點運行,並在成功後推廣。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將最後一個字寫完,放下了手中的文冊,推開了馬車的車門。

“殿下……”

兩名百戶官圍了上來,朱高煦卻擺手:“隨我去田間走走,稱呼我為主薄便可。”

“是!”二人作揖回禮,而後跟著朱高煦順著小道走入田間,隻是他們剛剛到來便遭到了驅趕。

“那邊的那三個,沒長眼啊,來我田裡踩什麼?!”

遠處,一個老農朝著朱高煦他們吆喝著,同時還舉了舉手中那老舊的鐵鋤。

“老丈莫要生氣,我是江寧縣的主薄,特來詢問你們的難處。”

帶著二十幾個騎馬的男丁,朱高煦隻能為自己扯上官身。

儘管隻是江寧縣的主薄官身,卻還是那讓原本吆喝的老農連忙丟下農具,跪在田間用力磕了幾個響頭。

“草民不知道主薄來了,居然還敢向主薄吆喝,請主薄恕罪!”

老農用力磕頭,滿身泥土的同時,也讓四周的農民知道了江寧縣主薄的到來,紛紛放下了手中農具,如待宰的羔羊般紛紛下跪,茫然無措。

“都起來,我也是農民的孩子。”

朱高煦上前扶起那老農,並向四周人吆喝,這才將他們叫起。

不過即便站了起來,他們卻也還是唯唯諾諾,坐立不安。

也就是此時,那老農才看出朱高煦的高大,不由得縮了縮脖子。

換做旁人被他如此叫嚷,可不管這裡是不是他的田,先打一頓再說。

“老丈,我來城外,就是想問問你們,今年沒了蠲免,衙門派出的胥吏和糧長與你們收糧時,可曾為難你們?”

朱高煦扶著那老丈坐在一旁的田埂上,百戶官見狀也連忙將帶來的馬劄放在田裡,朱高煦也坐在了馬劄上。

隻是片刻,他又覺得這樣有些不妥,因為他生得高大,坐在馬劄上比起坐在田埂上的老農高大太多,因此不免有一種官員審犯人的感覺。

他將馬劄放倒,坐在放倒的馬劄上,雖然坐著舒服,但這感覺反倒對了。

“沒有為難,沒有為難……”

老農重複著這句話,但他的言行舉止卻出賣了他,顯然有人交代過他們這麼說。

“老丈放心,我這次出來沒人知道,隻要你們不說便沒人能為難你們。”

朱高煦安撫著老農,可老農卻直接跪下來:“主薄大人,您就彆問草民了,到時消息走了,您倒是可以回到縣裡,可草民還要討生活。”

老農的話讓朱高煦語塞,不由想到了前世許多電視中主角為百姓或配角做主,張口就是能保護他們的話。

可現實與電視不同,沒有哪個主角能一直坐鎮當地,為當地的百姓做主。

他們做完了一件事便走了,似乎一件事便能解決所有事情。

自己的詢問也是如此,如果他沒有辦法保護這群村民,那詢問他們便是害了他們。

“這樣吧老丈,你把事情原本告訴我,若是那裡長與糧長都有貓膩,我便派人把他們拿了,從我貼身人中選人當裡長與糧長,但凡遇到事情都有他們庇護你們。”

朱高煦做出承諾,那老農與四周農民聞言麵麵相覷,似乎很想說出心中想法。

“我絕不是來套話的人,也不是騙子,不信您往那邊看。”

朱高煦示意他們看向官道上的馬車和兵丁,果然他們見到後也大膽起來,人群之中紛紛叫嚷。

“趙南和李勇那兩個狗東西拿的不是官鬥來收糧,還說我們的糧食不好!”

“對!!”

“曆年都是交十二斤糧食,今年那鬥大了,我們足足交了十五斤米!”

“還有……”

有了朱高煦的保證,人群便再也按耐不住,紛紛道出苦楚。

“老丈,他們說的可是真的?”

朱高煦低頭看向那老農,老農也頻頻點頭:“都是真的,收了田賦還要我們幫他們服徭役。”

“不止是幫他們服徭役,他們還把自己親戚的徭役免除,讓我們去幫他們服,一旦我們不願意,他們就在每年夏秋收稅的時候收拾我們。”

“而且我們每年要交十幾種稅,一畝地種出三百斤米,起碼得交上去兩成。”

老農把心裡的委屈說了出來,對於喜看戲本的明初百姓來說,他們都把朱高煦當成了戲本裡的青天老爺。

“能否把每年具體要交的那些稅種舉個例子?”

朱高煦並不詫異聽到這種事情,畢竟他一直都知道百姓的負擔重,他在意的是這群胥吏盤剝百姓的手段除了“淋尖踢斛”外還有什麼,這方便他日後收拾其它用這種手段的胥吏。

“夏、秋糧,庫子,蒲簍,竹簍,口食……”

老農不假思索就說出了一堆朱高煦沒有聽過的稅種,前麵的夏秋田糧他還能理解,後麵的他就不理解了。

“口食就是他們來收稅這一路上吃食,這些要從我們身上收取,每家每戶收一斤米。”

“庫子收的是糧食入村裡糧庫的保管糧,每家收二斤。”

“蒲簍和竹簍收的是收糧過後用來裝糧的蒲簍、竹簍錢,每個五斤,還有口袋也是每個口袋收五斤,還有……”

老農的思緒繁雜,但朱高煦大致聽了個清楚。

通篇聽下來,他隻聽到了四個字……苛捐雜稅,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