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
“這次海軍協助陸軍作戰,要注意的就是及時切斷安南的南北交流,然後保障海上運糧通道。”
“這次朝廷建造了那麼多馬船,並不是全都要下西洋的,而是要留出一部分來參與福建、廣東人口遷徙安南的任務。”
武英殿內,朱高煦指著福建、廣東到安南的航道,對鄭和他們交代起了這次協助作戰的重點以及後續。
不過麵對他的話,朱棣卻突然開口道:“主動讓百姓遷徙,恐怕效果不佳。”
“確實。”朱高煦認可道:“因此兒臣準備調稅務司三千官員前往福建。”
說到這裡,朱高煦的目光再次放到了鄭和與楊展身上:“福建民風彪悍,宗族盤根交錯,因此一些鄉紳仗著輩分壓榨百姓,同時也從他們之中挖掘可以扶持的年輕人。”
“稅務司的官員清丈田畝、登記人口還行,但對付這些人他們就差了一些。”
“我準備調在京的燕府、渤海騎兵南下與你們配合,幫助稅務司的官員丈量田畝,登記人口。”
“這次不同於對江東六府,福建官員在廟堂之上人寡言輕,因此要大辦特辦。”
“凡是參與到隱匿田畝、人丁的富戶與鄉紳,一律株連族人遷往安南。”
朱高煦要從福建遷徙人口去安南,雖說隔著大海,但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比曆史上大了一倍不止,能一口氣運送四萬人前往廣州,在廣州、欽州補給後就能抵達安南。
六個月時間,足夠鄭和他們從福建遷徙十餘萬人口進入安南。
這些犯事人口將會編為軍戶,被傅讓等人訓練後,加強明軍對安南的控製,直到安南徹底穩定下來才會將他們從軍籍改為民籍,將軍屯田均分給他們。
“這次下西洋,以安南、舊港、呂宋為重,直到安南穩定才繼續前往舊港、呂宋。”
朱高煦交代了鄭和他們,目光卻放在了楊展身上。
他知道,楊展能明白他的想法,而且能很好的實施,不會心存憐憫。
鄭和雖然也強硬,但始終比不了他。
“殿下,那我留下是乾什麼?”
忽的,王瑄尷尬開口,因為他從先前一開始到現在都和這次議事的內容搭不上邊,因此他不得不詢問自己來武英殿的意義是什麼。
朱高煦見狀也笑了笑:“召你來,自然是有事情要說的。”
“你走過永昌到隴川的路,應該知道有多難走。”
“這次安南牽扯的人很多,我準備調十萬給伱,由你主持修建一條從永昌到南甸,南甸分彆到隴川、蠻莫的道路。”
“除此之外,還有二十萬斤火藥和雲南水泥場的調配權。”
“等安南戰事結束,我會讓雲南布政使司每年調二十萬石糧食給你,總之你要做的就是修通這條二丈寬的官道。”
“若是有此等支持,你認為這條官道需要多久能修好?”
朱高煦目光灼灼的看著王瑄,王瑄回憶了滇西的驛道情況,然後才猶豫道:
“殿下,滇西的情況不是靠人多就能修建的,您給的再多人,也沒辦法鋪開。”
“臣隻要五萬人,就可以分段修建從永昌到鎮康,從永昌到南甸,從南甸到隴川,與南甸到蠻莫的官道。”
“若是以兩丈為標準,那起碼需要七八年的時間甚至更久。”
“不過蠻莫土司恐怕不會歡迎朝廷修建官道過去,興許會爆發戰事。”
王瑄遲疑,但朱高煦卻笑道:“他若敢動兵,便是你封爵的時候了!”
蠻莫(八莫)位於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上遊與太平江彙合口附近的東岸,距離清緬戰爭的老官屯隻有幾十裡。
如果能拿下這裡,並遷徙人口,修建船廠和碼頭,那大明就可以長驅而下,控製整個緬甸,並且還能擁有順大金沙江進入孟加拉灣的航道。
拿下這裡就能讓大明更好的控製三宣六慰和緬甸南部一些邦國,而且它還能作為產糧基地,為日後征討南部的軍隊提供糧草,重要性不言而喻。
隻要滅了蠻莫土司,加上修建官道的功勞,那朱高煦也可以為王瑄封伯了。
“好好乾!”他拍了拍王瑄的手臂,王瑄嚴肅作揖,一旁的楊展也毫不掩飾自己的笑容。
“殿下,既然吩咐完,那我們就告退了。”
楊展打岔開口,因為他知道朱高煦每日政務很多,不想過多耽擱他。
“去春和殿吃個飯再走吧。”朱高煦挽留他們,但王瑄卻搖頭道:“過完元宵就得回去了,有不少事情要忙,況且這段時間也沒少去春和殿與您吃飯,今日拖延太晚,等您回去處理政務恐怕要忙到入夜了。”
“您早些回去處理政務,好好休息才是道理。”
“好吧,那就不留你們了。”朱高煦歎了一口氣,隨後便見王瑄和楊展作揖離開了武英殿。
他瞧著二人背影,想到了當年他們幾人在元宵節遊玩的時光。
“你與他們倆倒是關係好,怪不得楊展假死都要北上幫你忙。”
一直看著朱高煦與王瑄他們交談的朱棣突然開口,似乎在感歎朱高煦對王瑄他們的照顧。
朱高煦回頭看去,居然在朱棣眼中看過一絲羨慕。
“您羨慕了?”朱高煦笑著開口,朱棣搖搖頭。
原本朱高煦還以為他要否認,卻不想他直接到道:“說不羨慕是假的,你帶的這兩人都表現不錯,楊展不用俺說,那王瑄這幾個月也沒少被俺召見,對答有理,是個不錯的將領。”
“你與你爺爺一樣,是會培養人的人。”朱棣說出了他羨慕的原因,朱高煦也隻是訕笑來搪塞。
單論培養人,那他還真的沒有必要謙虛。
朱棣在北平待了快二十年,手下也就張玉、朱能、孟善三個人能拿得出手,其它包括丘福都是帶兵幾千上萬的水平,比不了楊展、王瑄、孟章、王義、傅讓這種帶兵數萬的人。
朱高煦才帶他們幾年,他們就能表現如此了,這難免讓朱棣羨慕。
要知道他可是手把手帶著丘福他們打仗起來的,結果丘福他們這麼多年也沒有長進。
如果不是手上還有朱能這個年輕且能打的將領,朱棣興許都對自己培養將領的本事心灰意冷了。
“時候不早了,父親您先處理政務吧,兒臣告退。”
見朱棣那表情,朱高煦便也沒有繼續逗留,而是作揖過後便準備離開。
朱棣見他要走,便不忘提醒:“元宵過後艦隊開拔,你代俺去送送吧。”
“是……”朱高煦應下,而後轉身離去。
在花費兩刻鐘返回東宮後,早早在此等待的亦失哈也等到了朱高煦,上前扶他下車輿的同時,也不忘開口道:
“臘月十五的渤海畢業考出來了,殿下您這次的出卷難度太高,學子們幾乎全軍覆沒。”
“情況如何?”朱高煦將目光放到亦失哈身上,並與他走進春和殿。
這次期末考他出卷裡多了些不存在教材裡的題目,例如數學的代數、三角函數,數學邏輯,以及曆史之中增加部分地理、古代科學、天文等題目。
在原本的五年教材中,物理、地理、天文、化學等理科知識大多被朱高煦以各類曆史、語文題目穿插,畢竟五年教育本就是蒙學所用,專門開設數理化不太現實,而且朱高煦個人的數理化程度也不算高。
除了地理以外,其它諸如數學、物理、化學和天文的知識,他還能記得初中的內容就已經不錯了。
之所以出這種不存在於書本上的題目,就是為了篩選對這些東西有興趣和敏感度的天賦學子。
不過就亦失哈的話來看,這次的期末考似乎不太好。
“丙等成績最多,有一萬三千多人,乙等三百一十六人,甲等隻有四十七人,剩下的是剛過及格線的丁等。”
亦失哈說出結果,這讓朱高煦目光有片刻失落。
這次出卷,書本內容占考卷四成,也就是說隻有考出乙等成績的,才能勉強算是對理科有興趣的學子,甲等才是真正的天賦選手,因為他們需要根據過往的題目總結推算出答案。
“把甲等和乙等學子接到京城,另外在雨花台東南邊買一塊占地二百畝的地,設太學,入學者為太學士,有功者為博士。”
“太學?”聽到朱高煦要設太學,亦失哈愣了愣,因為太學就是國子監的俗稱,不過照自家殿下來看,這所太學的入學標準恐怕十分困難。
“對,太學。”朱高煦走進了春和殿內,並繼續說道:“入太學者按照正六品待遇撥給俸祿,攻克課題則有獎勵。”
“正六品?”亦失哈倒吸一口涼氣,畢竟正六品年俸一百二十石,放在關外等同一百三四十畝地的產出了。
什麼叫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就叫書中自有黃金屋。
但凡家中走出一個太學士,那立馬就能養活二十個脫產者,比戰場拚殺和科舉來說容易太多了。
“明年開始,隻有甲等成績的學子才能入太學士。”
朱高煦又給出了新的想法和政策,亦失哈聞言隻覺得去年那一批的乙等學子運氣好。
從殿下口中,他不難聽出乙等學子不達標,因此他也很好奇,既然不達標,那自家殿下為什麼要選入他們。
“對了,太學給我準備一處休息的地方。”
朱高煦一開口,亦失哈便愕然道:“您這是準備等太學建好後住進去?”